媒妹纸新华社邹多为ldquo媒
编者按:邹多为是小编读书时期的师姐兼挚友。最初认识她,是在学校电视台的大洋机房,柔柔弱弱的她挥刀剪片子的样子十足性感。后来,她去了英国读书,回国后愈发有种不张扬的美。几年来,我见过她在网球场上挥汗如雨,记录过她在镜头前的侃侃而谈,也曾无意间撞见过她在宿舍楼下撸串。再后来,看着她一路毕业、进入新华社、驻欧洲分社,才知道,女神的背后同样有着无尽的迷茫与彷徨。但她始终用一颗真诚平和的心,在浮躁的时代里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提笔这天恰逢端午,不记得也不想记得这是自己独自在海外的第几个中国传统节日,常态过后是习惯,而习惯过后剩下的就是自然而然。
我曾形容自己的记者工作是历经新闻传播“七年之痒”的专业学习后“不痛不痒”的自然选择,那种感觉熟悉而平静。或许坚持不难,难的是终究没有貌合神离。在新闻教育泡沫化的背景下走进中国媒体国家队,这是一种光环;新闻记者头顶“无冕之王”也是一种光环;如今走出国门看似风光的驻外又是一种光环。如此环环相扣之下,其实自己经历着“是骡子是马正拉出来遛着”的考验。
驻外:是宿命,也是使命
也许正如大多数新闻系毕业生最终会成为媒体人的那种宿命一样,当你工作部门的名字里洋气的有着“国际”二字,那么派驻国外很可能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只是外表光鲜的“驻外记者”四个字赋予了这种宿命一种使命的传承。
驻外记者,人少事多,工作与生活、上班与休息没有界限。常常会自问的一个问题是:我到底是不是民工?答案确实模糊不清:拿着低于正常市价的收入,一边写着上条稿子,另一边却不知下一条在哪里潜伏。倘若没有使命感,恐怕只有病态般地苦撑。
驻外是工作,工作就会有使命,追求什么样的新闻、展现什么样的价值都可以充斥其中;驻外也是有难度的挑战,但这种难却是没有那么“难”的难。跟随这份有“感”的工作,只要愿意,各种“新”每天都会扑面而来,总有一些“点”可以燃烧热情,而那些“难”也会随之弱化。
同国际主流媒体的同行站在同一现场真刀实枪地PK,差异、不足,甚至边缘化都会出现,但能亲身参与、并且在这种环境下独立自由地思考,本身就是收获。
欧洲:是起点,又是“中”点
欧洲于我并不陌生,起点是读书时期的英国,“中”点是工作后的比利时。同属西欧的英国与比利时,相似点不少:“出门可以不穿衣,但是不能不带伞”是信条之一,酒吧社交更是通行文化。然而隔海相望不同点也很多:英语与法荷德的语言差异、英镑与欧元的互不对付、黑暗料理典型代表与精致实惠兼备美食的对比、保守黑色系与色彩混搭风的碰撞等等。面对这些,不消焦虑,放轻松,以不变应万变足矣。
生活在欧罗巴的体会完全不同于到此一游,你可以与“裸露”的长棍面包一起风吹雨淋,你还可以“给点阳光就灿烂”地见草地就日光浴,你更可以三九天依然光着两条小腿,但上身也是真的要穿得够厚……欧洲那种随性与惬意可以走进骨子里,融进血液里。“二进宫”的我不愿再浅尝辄止,身处其中更想感官五觉地全情投入,因为无法把握“中”点与“终”点的节奏。
新闻:半生缘,或一世情
央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题词是在校时烂熟于心的十六字;孙志刚事件终结收容遣送制度则是新闻媒体在我心中的那笔浓墨重彩;“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更是论文中矫情的理论依据。从象牙塔里的守望,到大众传播的前沿,这一路的时光已占据我短暂人生的三分之一有余,并且仍在延长。
曾经的专业,现在的职业,“爱你所择,择你所爱”,在新闻这条路上走着走着会有疲态,但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出现时内心是否依旧澎湃也许是检验有爱与否的标准。很庆幸自己足够幸运,因为那一刻我仍会心动。
结束与开始的交错、彷徨与笃定的反复或许将纠结我的一生,但生活总会有挑战,记得大话西游里有句话:我猜到了这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正走在开头的我不想去猜任何结局,人生的魅力在于未知,我不后悔当初对新闻的选择。
我的
本文为腾讯新闻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专稿,谢绝转载。
版权及投稿事宜请联络
quanmeipai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rysc/1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