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之后的养生过五关,喝三汤
开课通知:佛医堂于年7月12-18日举办“第43期《辟谷养生》禅修课”,由弘南老师主讲,欢迎扫码报名:
师兄们好,中医上讲的“五季”,除了春、夏、秋、冬之外,从小暑到立秋之间,被称为“长夏”。中医上讲,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古人又把长夏被称为“脾月”,此时节养生重在调养脾胃。“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一旦脾运化不畅,就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然而,长夏“脾月”阳气旺盛,浮于表,散于四肢,因为脾胃相对较凉,消化力弱,不想吃饭。身体本身就处于一种外热而内虚的状态。可人的直接体感就是热,空调冷饮自然是离不开,这样等于打开门让外邪长驱直入,伤害脾胃阳气,寒邪内伏。到秋天,收敛之气会进一步把邪气凝聚,遗留病根。另外,暑气是潮湿的。当地下的阳气全升浮到地面以上,并开始下敛降,慢慢囤积得足够多后,就会在天地间热而化为湿。湿气通于脾,最妨碍脾的运化。里里外外的夹击,最容易导致我们身体出现脾虚湿盛的格局。所以,小暑后,进入长夏“脾月”,是实实在在的打响了一场脾胃保卫战,是脾胃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夏天脾胃要温养:
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因为阳气外浮而中焦阳气不足,我们虽然体外感到很热,但身体内部还是寒的,所以更要吃热的,喝热的。夏天上市的水果:葡萄、桃子、荔枝、龙眼、榴莲多是热性的,都是为了照顾我们脾胃虚寒的人。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吃一碗热汤面、热粥出一身汗,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解暑降温,开胃理气,缓解吃过多冷食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此款熟普知己汤色红黄鲜亮,口感独特,是一款珍藏禅茶)
一、小暑习俗:万物皆可晒小暑习俗,万物皆可晒
小暑节气不久后,就正式进入三伏天了。此时天地间的阳气最充足,全身毛孔腠理都张开了,很多在里的寒、湿、痰饮被排出的机会就比平时更大一些。对于虚寒的、阳虚的、体内寒湿重的人,三伏天是个黄金调理期,此时就该借天力,给身体来一次体质大升级。所以,这“伏”天,也可以说是“福”天。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万物皆可晒,好好利用这份大自然的热能馈赠。
1、晒书、晒衣:智慧的古人很早便知,在艳阳的持续曝晒下,霉菌逃无可逃,病虫也无处遁形。小暑之后,恰逢最高温的时节,家家户户都搬出家里所有能晒的东西,铺在院子里,接受高温的洗礼。全家的衣物、床上的被褥、还有私藏的书籍,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天拿出来晒一晒,沾一沾夏日暖洋洋的气息。
2、晒伏姜:晒伏姜是入伏时,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晒过一个三伏天的姜,吸收了满满的天地阳气,每日取一点食用,可以驱散体内的阴寒之邪。
3、晒太阳(晒自己):
在广东某地就有“晒伏”的习俗,即每年的头、中、末三伏之日的中午,人们脱去外衣身着短裤,戴草帽俯卧在阳光之下,晒一个时辰或者更长,他们说通过“晒伏”以后会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倍增而且会使一些慢性病或与阴寒潮湿相关的疾病得以缓解或康复。更有“晒伏”以后少生疾病的说法,因为广东气候潮湿,晒后可去霉晦之气。
当然地区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便会有所差异。夏季借天时来排身体邪寒,湿毒时也要注意中道原则,如果有充裕时间,我们不妨在清晨时候太阳初升的那一段时间内于户外做一个美美的日光浴,还可以适当做一些运动,一方面可一让身体阳性能量生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身体内淤堵的能量,可参考弘南老师近期在佛医堂“养生禅修进阶课”上的一段关于「能量郁结」的谈话摘录。
▲弘南老师讲座摘录4、苦夏吃藕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养生,在吃上非常讲究,在素有“苦夏”说法的夏季更是如此。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含量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二、养生要点,过五关,喝三汤
中医认为,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明显,夏季养生的关键词是清燥解热,养生一定要过五关、喝三汤,健康一夏!
过五关是哪五关呢?1、湿热关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
对策: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用冬瓜与莲叶、薏米烧汤喝,也是清湿热的清凉饮料。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好房间中的湿度,多开窗通风。
2、饮食关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
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则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对策:适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萝卜、番茄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
3、情绪关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
此外,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对策: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比如打坐、抄经就有助于调节情绪。
4、健身关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日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
同时,由于夏天运动出汗量更大,对排毒有好处,但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对策:短距离的游泳、瑜伽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
(夏季室内活动可以选择双节棍,强身健体,还可做防身之用)
5、养阳关暑天易伤气,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
出汗过多、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免疫机能一旦下降,感冒、肠胃疾病往往乘虚而入;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脏功能容易混乱。
对策: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室温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小暑节气要喝三汤:1、山楂汤山楂片若干、酸梅50克,加水煮烂,放入白菊花,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2、陈皮绿豆粥陈皮健脾开胃,绿豆清热解毒。在煮之前需以温水浸泡2-3小时,让它充分吸收水分,绿豆最好也浸泡12小时,然后加入小量陈皮一并煮粥即可。
3、荷叶茯苓粥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50克,白糖适量。
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的功效。
祛湿消肿艾灸取穴:1、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疾病与健脾祛湿的要穴。2、中脘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脾胃问题的调理效果是最好的,所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能够加强水湿的排出。3、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它能够健脾益气,促进脾之运化水谷功能得以恢复,使气机顺达,腑气通畅。同样,刺激阴陵泉亦可通过健脾益气,促进脾之运化水湿的功能。4、丰隆穴位处胃经下部,胃经及脾经湿浊之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5、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肌肉分成“人”字形的中间。虽然承山穴不是脾经上的穴位,但它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之一,承山穴可振奋膀胱经的阳气,加速湿气的运化排出。扫码入群请遵守群规作为佛医堂公众平台的义工编辑,希望能和各位师兄互动沟通!如您对我们有任何意见或问题,都请您在本文底部“写留言”,我们将会根据您的提问做相关编辑,以及在佛医堂的讲座中回答提问。(责任编辑/若虚)
打坐神器:
使用“佛医养生打坐垫”的倡导
“佛医打坐垫”是参照南怀瑾老师的设计,用三种不同种类的棉,以科学比例混合填充,所制成的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专业禅修打坐垫。
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一般的禅修打坐垫,往往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力学,容易令人体脊柱疲劳,难以放松,难以令人进入禅修境界,甚至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而科学设计的“佛医打坐垫”充分考虑到人体在打坐时身体各部分的受力情况,非常严格地以多种棉按比例配置制成合适的厚度和弹性,使人在打坐时能充分放松,并以其独特的高度、弹性设计实现人体脊柱、腰腿健康的养生调理和禅修效果。
请购 佛医堂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可到达佛医堂流通处微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rysc/1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