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空间设计城市与水的再相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矿物、运输及水等资源,往往也是滨海城市最重要的城市景观,滨海空间是这些城市最有活力的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可谓不言而喻。

下面将选择三个来自不同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城市的滨海空间改造案例进行分析,并试图归纳设计策略。

1.意大利莫尔费塔滨海空间改造

莫尔费塔位于意大利南部亚德里亚海海岸,是一个人口大约6万、与海洋息息相关的小城,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这里,港口、船坞、滨海长廊、日光浴场等与水相关的活动区域沿海岸线零散分布着,所有针对城市空间改造的方案都意图保留或恢复城市与水的亲密性,把城市空间交还于居民。

↑东部滨海空间渲染

↑西部滨海空间渲染图

↑PrimaCala海滩渲染图

由于在地缘上靠近巴里,方案将莫尔费塔视作为意大利滨海旅游系统中的一个节点,通过步行道,错落的滨海平台和小体量的建筑,将城市和亚德里亚海连接起来。方案落成后,城市与水的亲密关系将会重现在这个新的滨海活动空间中。

↑总平面图

莫尔费塔滨海区域城市和海洋割裂的现状,繁忙的车流和匮乏的停车场地,使其滨海景观背离城市历史及结构上与水紧密相连的特征。

通过在重要节点增加活动项目,用区域性的停车系统取代古城中现有的集中停车,以及增加一个连接PrimaCala海滩和MadonnadeiMartiri广场的快速公交路线,滨海空间的可用性大幅提升。

↑停车系统

海洋与城市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间边缘的处理是重点。项目的东部与亚德里亚海相交的地块,通过错落的两层平台,将城市界面与海平面相连。而在西边,当地块的边界处于港口区域内时,边缘则简化处理为一层平台。

↑东西两岸剖面设计

根据周边和城市的需求,不同的活动节点沿海岸铺展开来。莫尔费塔的古城中心作为整个滨海区域的视觉中心,当仁不让的成为这个系统中的重点,在为参观者提供绝佳观赏点的同时,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沉淀。

↑节点系统

项目地块的其他问题,如闲置的空地,废弃的建筑,步行系统的不连贯性,步行系统的弱势地位以及消极的空间,都被视作机遇一一得到解决,这些闲置空地和消极空间都被规划了新的功能。

↑解决方案

滨海活动空间的东部区域(从PrimaCala海滩到古城中心)的重点在于步行、娱乐和休闲系统的建立。通过与城市界面齐平的上层平台以及连接海平面的下层平台,满足城市居民对日光浴、野餐、钓鱼等不同活动的需求,沿海滨道设置的各种服务设施为人们享用整个滨海活动空间提供便利。条形长凳取代了栏杆,作为特色景观元素统一了整个滨海空间的风格,在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激活附近场地的使用。

在立面上,在通过植被弱化新建成的平台边缘的同时,保留现有的城市历史遗迹。

↑东岸轴测图

滨海活动空间的西部区域(从BanchinaSanDomenico港到MadonnadeiMartiri广场)则有着更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与海更直接的对话。与东部连续的宽阔平台不同,在西部现有的活动空间得到扩展的基础上,更多的新建场地补充进来。线性长凳不再意味着陆地与海的边缘,而是成为不同活动场地间的过渡。植被与场地功能相结合,以组团形式出现。

↑西岸轴测图

此外还对原有的船坞进行改造,在台地上设置附属设施和等待区域

↑船坞改造

莫尔费塔作为一个小城市,产业结构简单,城市海岸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城市生活的脱离,因此,整个滨海空间的改造规划都以公共空间为主,营造良好的景观系统,保留原有道路肌理,兼以融合老城的历史风貌。

2.荷兰鹿特丹马斯平原垦地

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城市面积.4平方公里,年人口62.37万。荷兰是从沼泽地中崛起的,自13世纪开始就大规模填海造地,如今荷兰国土的百分之二十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弗莱福兰省几乎是创造出来的”,故有“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之称。年鹿特丹启动马斯平原垦地项目,港口和工业区面积从公顷扩大到公顷。

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会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动植物生存,还会出现赤潮;产生凸堤效应,让附近区域的海岸线内缩,减少陆地面积;污染物累积在变狭了的海港内,难以冲去,恶化港湾水质;海浪频率和高度上升,导致水土流失。

马斯平原垦地面临巨大的生态保护挑战,迫切的土地需求与垦地对生态的破坏产生强烈冲突。

↑马斯平原垦地二期项目(橙色部分)

整个二期规划使部分海床变成码头,为补偿生态,工程设计人员开辟了一个公顷的海床保护区和多个海鸟保护区,以及35公顷的新沙洲,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在这片海域上,每年繁殖季节捕鱼或者海上娱乐活动都被禁止。填海造陆增加的风浪带来了潮汐能,这些可再生能源也得以利用。新造的土地中有公顷将专门用于生态保护,未来25年鹿特丹港务局都将对二期项目对北海生态系统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控。

鹿特丹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和港口城市,人口较多,大规模的人造海岸线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成为城市滨海空间规划的重点。

3.日本东京都海湾区的“海上公园”系统

日本东京都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同时位于地震较多的东京湾地区,海上公园系统是防灾的重要组成。公园等开放场所是地震后居民首先转移场所。地震当天晚上向公园紧急避难的人数占避难者的6%。此外,公园能成为震后救援物资配给、保管的场所,向受灾者提供救生信息和服务。

新都心地区处于“海上公园”的核心。环绕东京湾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标准的公园系统。如若洲海滨公园、葛西海滨公园、大森公园等著名的自然游憩公园都包括在其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都心又规划一个完整的绿化网,将所有的公园、绿地和海滨区联系起来。结合区域特点分别修建公园和绿地,形成一个高标准的公园绿地系统"。同东京老市区形成很大的反差,规划思想上确保种植的多样性"建造生物群落“。例如,林地不仅可以让动植物和谐相处,还保障了绿地的连续性。

↑海湾区海上公园系统

4.策略归纳

由于规模、产业结构和历史文化等差异,每座城市的海滨空间规划都有其独特的策略,但无论是城市生活、生态保护或是绿化防灾主导的规划和再生都有一些共同的启示:

4.1.开放式空间的发展结构。开放的城市海岸线、开放的公共滨海空间、开放的经济贸易,模式的自由是海岸线再生和滨海城市规划的基础。

4.2.完善的交通网络,重视航运交通联系。海滨城市和海岸线不仅是运输中心,还是交通转换枢纽。既要有发达的外部交通系统,又要有便捷的内部交通系统。一定要保证海岸线与内城中心的紧密联系。

4.3.功能分区要依托于地方特色。海岸线的功能分区决定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等基本条件,海岸线的快速再生需要建立在已有资源优势上。

4.4.充分利用滨海空间,打造良好的景观系统。创造丰富、多样、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和其他公共开放空间。

4.5.生态环保与防灾。基本保留原始的、自然的生态环境,保证完整的海岸线,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再生能力。同时海岸线对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要有防护设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

4.6.历史文脉保护和新旧城的融合。重视城市空间肌理的历史延续性,主张旧建筑物的再利用,保留原有道路肌理,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使老城、新区有机统一。

以上从城市规划层面举例分析了滨海城市的空间规划和海岸线再生的策略,下面将举一个具体案例陈述海岸线公共空间的设计。

5.波斯坦利的人行天桥和落日休息室

建筑师:StudioEvrenBa?bu?

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94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