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为什么一定要读他
原创桃子酱硬核读书会
《倒数时刻》剧照。
或许你对他的名字不熟悉,但是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文字创作者。
如果你想学习写作,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教材。
?作者
桃子酱
?编辑
程迟
盖伊特立斯(GayTalese)90岁了——2月7日,这位“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备受中国非虚构写作者推崇的前辈,刚刚度过了自己的90岁生日。
特立斯上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已经是年的事。当时他在奈飞(Netflix)制作的纪录片《偷窥者》(Voyeur)中出镜,把自己的记者生涯形容为“在无尽的好奇心驱动下进行的长年的研究”。
虽然近年来特立斯深居简出,但正如“我不在江湖,但江湖有我的传说”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在大学的写作课程上、在媒体举办的写作训练营上被当成范文进行细读,一些名篇和段落耳熟能详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同时,不断有写作者向他致敬。
“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盖伊特立斯。/豆瓣
甚至在看热播美剧《虚构安娜》(InventingAnna)时,人们也能联想到他:该剧主角安娜索尔金确有其人,其辩护律师将她与传奇歌手辛纳屈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有过“在真正成功前,只能假装成功”的经历。说到辛纳屈,谁又能绕过特立斯的代表作《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呢?而辛纳屈、安娜以及特立斯本人,都是纽约城的外来者。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美]盖伊特立斯著,范晓彬/姜伊敏译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3
“特稿写作的教科书”
没有人应该来纽约生活,除非他认为自己总是幸运的。
——E.B.怀特
“写过纽约的作家数不胜数,我却唯独偏爱盖伊特立斯。这个超级都市在他笔下一反那种惯常的魔幻和混沌,倒像铡刀下的卷心菜,每片叶子都生猛地招摇在你鼻子跟前。”资深媒体人叶伟民曾这样表示。
在《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系列文章中,盖伊特立斯使用各种数字来塑造了一个纽约群像。/unsplash
特立斯笔下的纽约,充满了各种他所说的“千奇百怪的信息”。
在他的《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各种数字构建的纽约:
纽约人每分钟眨眼28次,但紧张时每分钟可能要眨眼40次;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纽约有3.8万名出租车司机、1万名公共汽车司机、1.2万名清洁女工,还有个核桃贩子、名巫师以及个无证经营的擦鞋匠;每年,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要杀死10万只流浪猫,此外,这里还有30万只鸽子、尊雕像和纪念碑。
同时,他也记下了这里发生的各种奇闻轶事:
在西城第四十八街号,可以用每天美元的价格租到一头狮子;在萨顿公寓,有一名男房客从他18层高的公寓窗口垂下钓竿钓鳟鱼;有个来自瑞典的可爱金发女郎会在富兰克林D.罗斯福大道的人行道上躺下享受日光浴,并由此结识了很多纽约人;还有一群法庭旁听迷,每天去法庭“观看人们真实的表演”,而这个小群体还可以细分为案件粉、法官粉。
《老友记》第一季剧照。《老友记》系列呈现了六个年轻人的纽约生活。
这种“信息密集式”文体,正是由特立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创的。媒体人赵涵漠评论道:“他用交响乐式的笔法复刻了纽约,在一篇文章中呈现了数百个共同主角,用几个长句甚至一个分句,就结束一个本可以独立成篇的城市传奇。如此奢侈。无数长短句叠加,筑成特立斯的纽约。”
在赵涵漠当时供职的《人物》杂志编辑部,这种文体被称作“密集恐惧症”,《人物》刊发的《北京零点后》《霾困北京时》等经典特稿,都是向其致敬之作。
在大学教授写作课程的瓦当甚至认为,如果列举直接启发中国新闻特稿写作的作家,排在第一位的大概非特立斯莫属。
和赵涵漠一样,瓦当在阅读特立斯作品时,一方面感叹他无微不至的洞察力和栩栩如生的描摹再现能力;另一方面又感到可惜——他的每一章故事几乎都可以发展成一篇小说,这样写似乎有些浪费,也就是赵涵漠所说的“如此奢侈”。
或者可以这么说,特立斯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用他所说的“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方法”,提供了一幕幕场景:他用类似电影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呈现纽约的一个个细碎切片,由此让人获得关于这座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氛围感。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场景的快速切换中,他能够保证每个场景都富有情趣,场景与场景的衔接也精心设置,避免琐碎之感。
纽约。/unsplash
比如,在《纽约:被忽视之城》一文中,特立斯用6段文字——相当于6组镜头——来描述经常被人忽略的纽约的第二座自由女神像:第一个镜头,第六十四街,一个在旅馆住宿的孤独采购员半夜醒来,突然看到窗前浮动着一个闪闪发光的自由女神像;第二个镜头,采购员以为自己被人绑架,身处轮船上,正经过自由岛那座作为纽约象征的女神像,其实并不是;第三组镜头,闪回到小自由女神像建成的年以及它的建造者,一个仓库老板;第四、第五组镜头,回到现代,游客来这里寻找它,本地人却熟视无睹,镜头拉近一名出租车司机,他的台词是:“这座城里有谁会老往上瞧呢?”最后一个镜头,这位女神手握燃尽的火炬,俯视众生。
这就很纽约。
制造特立斯
我父亲是个骄傲的裁缝,我成了一个骄傲的记者。
——盖伊特立斯
年,21岁的特立斯进入《纽约时报》,成为一名送稿生。供职于《纽约时报》的十余年间,他学会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就像他在《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一书中所写:“最优秀的记者,即使在不承担任务时,也总是在工作。在人群中间,他们是独立而超然的观察者、局外人。他们下意识地注意高声叫喊的话,能引用的话,奇怪的事实或可以做报道的事件。”
盖伊特立斯拥有只通过观察不采访的形式描写一个人的能力。/豆瓣
当时报纸正面临电视的威胁,《纽约时报》的应对策略是提供更多的细节、更深入的解读。比如,一桩情杀案,八卦报纸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1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