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要换层皮
谁能想到,“一起爬山”刷爆互联网已经是快两年前的事情了,距离跳海大院写下《现在你有多喜欢“一起爬山”的梗,明年你就会有多嫌弃它》也已经过去了一年加八个月。
《隐秘的角落》热播之时,追剧正是我和家人居家办公时的共同爱好,当时我们都没意识到,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竟仍被疫情困在这隐秘的角落。
在我爸我妈“不给国家添乱”方针的指导下,旅行这件小事早已从我家的保留节目,变成了某大牌的slogan——“真正的幻想”。
终归见过不少名山大江,也穿行过无数条人头攒动的古巷,当旅行二字渐行渐远,我们这一家也逐渐趋近于忍耐的极限。
但最近,我爸妈似乎找到了困难时期的旅行平替——爬山。
有别于过去路线清晰的山间闲游,我家现在定义的“一起爬山”是步入未知山路的自由行,越是少有人走的路,越是我们愿意涉足的境地。
我想这或许是一种自我安慰:如果说旅行的意义是对未知的探索,那一起爬山已经让我们“在路上”。
每周一度的登山,确实让我久违地呼吸到了口罩以外的自然气息,也在探索中寻回了对自由的向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全家都被晒出了一脸高保真“晒伤妆”和高八度的黑皮。
阳光的拷打一度让“一起爬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连我爸妈也开始意识到防晒势在必行。
“南方的烈日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装备”——这是我作为“装备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多年悟到的真理。与其说我成了消费主义的奴隶,我更愿意相信这些身外之物都是人与自然对抗的科技结晶。
只是传统的防晒装备似乎很难能跟“科技”这样的字眼沾上边,穿上缺乏透气性的防晒衣还会让人感觉又闷又热,“防晒衣就是一种反人类设计”的想法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对防晒仍有不少不解疑问,为了让一起爬山成为真正无忧的休闲选择,我决定从这些问题出发,找到关于防晒的终极答案。
你以为SPF50就完事了?我对防晒的第一重疑问存在已久——防晒究竟是不是一个如“钻石恒久远”般经典的营销骗局?
为了找到真实答案,我点开知乎、知网、Quora、小红书,投身于各种艰涩难懂的信息之间。
“外源性光老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目之所及皆似天书,所幸凭借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积累的知识,我还是看明白了“黑色素沉淀”、“细胞缺水”、“皮肤癌”这些吓人字眼。
而关于防晒和不防晒的区别,有一张被无数文献引用的“美国老司机正脸照”很能说明问题。
左半边脸明显的沧桑是左舵车司机的岁月留痕,也是疏于防晒的最终结果——不防晒,会加速容颜老去。
我过去以为爱爬山的多半是中老年人,如今一想,我在山上见到的也可能是毕业一年的程序员或5岁不做防晒的登山狂热爱好者。
想起美黑作为一种时尚也曾经风行过一段时间,但别忽略了人家在日光浴下,也是做足了防晒准备,不然一样会面临肌肤老化和晒伤等问题。
说到底,保护皮肤只是防晒最浅显的动机,做好防晒的正面影响显然要比表面追求深远得多。可以这么说,防晒绝不是谎言,反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或习惯。
早早将防晒奉为生活方式的精致男女,口中常念叨PA、SPF、UPF、UVA等英文缩写。我观之如刘姥姥初入互联网,在YYDS、AWSL的冲击下险些退网。
此番所学所悟最终化为字两行:PA后“+”号越多越能防晒黑,SPF后数字越大越不易晒伤。
想把自己变得尽量“五毒不侵”,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是拿起防晒霜或防晒喷雾,“叠最厚的甲,挨最毒的打”。
但重装抗晒有几个前提。一是不能大量流汗,不然容易破防;二是水性够好,不会在喷雾巨浪中溺毙;三是基因足够强大,不至于因毛孔全被塞住而迎来“光荣进化”。
而作为直男代表的我,也在无数次夏日暴汗中,感悟到大哲茨威格之箴言:“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防晒霜给我设下防护罩,却也在夏日户外给我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设了限——我预测不了何时护罩会悄然失效,也不会明白在何地防晒霜已被蹭去。
因此,比起把防晒霜厚涂当成信条,我更倾向于发扬装备党精神,用物理防晒法把自己武装起来。
而以我家过去的爬山经历而言,遮阳伞通常会成为出行的累赘,看得见摸得着的防晒衣似乎更接近于一个完美的答案。
而防晒衣也有“UPF40+UVA≤5%”的标准可考,恰能活用我刚学会的术语。
但我转念一想,在南方的艳阳下,穿多一层衣服岂不是就多了一层被蒸熟的可能性?
防晒衣面料总在升级,更轻更薄的产品也一直在向真正的“薄如蝉翼”发起挑战,但我仍然找不到一件防晒衣能跳出这无解悖论——
穿多一件防晒衣,高温就要把我蒸熟,脱下防晒衣,紫外线就饶不了我。我怀疑防晒衣的bug,纯属太阳神给人类设下的无解难题。
关于防晒衣的防晒效果,我还发现“防晒死角”也经常出现在各大论坛的讨论之中。
戴墨镜会晒出反向熊猫眼,穿防晒衣会把脖子耳朵晒伤,戴上酷酷的防晒帽却没能防到太阳的侧面攻击,甚至嘴唇没防晒导致晒伤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似乎不用防晒装备把自己裹成粽子,防晒就永远无法做到十全十美。
防晒是个谜,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给我当头一棒。此刻,“一起爬山”已经成了一句随时可能从我妈口中念出的咒语,瞄准着还没做好准备的我这个麻瓜。
常言道,“科技是魔法的终点”,在人类用科技与太阳斗争的漫长历史中,难道真的找不出万全的应对方案?
这是我愿穿到包浆的防晒系列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既保证防晒又不失清凉,这样的宝贝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能想到的只有我最爱吃的脆皮冰淇淋,那层冰爽脆皮保护膜所守护的,正是如我的皮肤般一晒就化的雪糕。
但我不住在冰箱里,也不会“自发凉”,防晒衣穿上就热的矛盾仍是我绕不开的夏日梦魇。
幸运的是,科学永远冲在我贫乏的想象力前头,当我还困于“防晒衣悖论”的时候,从“不可得兼”到“一举双全”的改变已经发生。
这正是新国货品牌Bananain蕉内正致力的事情。最近,蕉内推出了凉皮轻户外系列,将科学防晒与凉感结合,刷新了我对防晒装备的认知。不仅有凉感科技加持的防晒衣、防晒休闲裤,蕉内凉皮轻户外系列还有防晒帽、防晒口罩、冰袖等配饰,为的就是全面解决那些在炎炎夏日随之产生的户外防晒痛点。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1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