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智库柏林波茨坦广场从军事禁区到魅力城
5G时代,万物互联,信息爆炸。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很可能被信息裹挟,要披沙拣金,去寻觅,去挖掘,去辨识。基于此,深更协以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信念搭建更新智库,致力于发现并分享城市更新泛相关话题真正有深度的思考,有远见的卓识,以点滴之力践行“服务会员、献智政府、赋能行业”的初衷与使命。
波茨坦广场位于德国柏林,作为标志性地标,每一位到达这里的游客,都会被其多姿多彩的城市景象所吸引。白天,融合了餐厅、购物长廊、剧场和电影院的高大建筑令人流连忘返;夜晚,索尼中心及其露天帐篷屋顶在炫目的灯光照射下,波茨坦广场更显迷人。
波茨坦广场建于20世纪初,最初的波茨坦广场只是一个十字路口区域,当波茨坦火车站建成后,发展成为柏林市繁华的中心区域,甚至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期内曾是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二战期间柏林地区遭到重创,波茨坦广场在冷战时期因地处英、美、法、苏管辖区的交界处,柏林墙横穿广场原址将其分为两半,这一繁华一时的城市中心瞬间变成为没有人烟的军事禁区。
两德统一后,重建的波茨坦广场重新成为柏林新地标,这不仅具有功能上的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二战前的波茨坦广场
▲冷战时期横穿波茨坦广场的柏林墙
▲现在的波茨坦广场
上世纪90年代,柏林墙倒塌,德国重启波茨坦广场改造计划——
年初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出自希尔默和萨特勒,规划希望从18世纪的柏林城中汲取城市特征,维护欧洲城市简洁而复杂的空间,使波茨坦广场成为城市重续文化娱乐特色的中心标志,因而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欧洲传统街块形式,以小的方块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满足居住、商场、酒店、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院的多层次需求,形成以文化娱乐为特色、多功能高度符合的新型CBD和城市中心。
其实,波茨坦广场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场,而是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一个高密度的交通枢纽,欧洲第一个红绿灯在此安装。
从年到年,个工人日夜建造一个巨大的城市服务中心:拔地而起19座高楼(包括广场和宾馆,俱乐部和音乐剧场等等),另建10条街道,两个广场,占地50多万平方米,地铁隧道和汽车隧道也相继出现了,国际名企Sony中心和奔驰中心都在其中……总投资额高达40亿欧元。
接下来我们详细看看其分区规划,基地分为三块:戴比斯群体(奔驰公司投资)、索尼中心(索尼公司投资)以及A+T综合建筑群(ABB公司投资)。
▲波茨坦广场总体城市设计及分区规划
索尼中心
索尼中心(SonyCenter)是一个占地2.7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拥有索尼欧洲总部、办公楼、公寓住宅、电影媒体中心以及容纳大量休闲活动和零售商业的城市综合体。虽然上位规划对地块发展作出限制,但索尼公司最终获得允许建造了地区的最高建筑物,该地块由海默特?扬设计,试图在柏林传统的街坊式城市结构与现代科技化图景之间建立平衡。
索尼中心由八栋较为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以一个平方米、椭圆形的内向中心广场——论坛(Forum)为核心向四周的城市街道辐射出一系列收放有致的步行街。同时,中心广场上空设置由张拉膜构成的“富士山屋顶”,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不再受风雨所限的大型公共空间。这组超时代的建筑群还包括有一家新的电影博物馆、两家电影院、一家全景电影剧场、餐馆和一个叫做“音乐箱”的观众与“展品”可以交流的展览。除了靠近波茨坦广场的一座26层办公楼外,其他建筑以11层为主。
年,索尼中心(SonyCenter)正式开放。
▲索尼中心平面与建筑布局
戴比斯群体
戴比斯群体是一个占地6.8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包括办公、居住、购物、餐饮、剧院、酒店等功能的多功能商贸区。
设计师伦佐?皮亚诺遵循了上位规划构想,并且延续了西南-东北向的原波茨坦大街,使得新老步行街两侧地块形成有机联系,同时在地块西南角规划玛利亚广场,使得现状国家图书馆与东北角中心波茨坦广场形成良好对景。
▲戴比斯群体平面与建筑布局
A+T综合建筑群
A+T综合建筑群是一个占地1.7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区。格拉西的设计体现了对德国建筑传统的尊重,以U状、H状与水滴状的简洁形态组织五个街坊,四个小街坊均为八层建筑且均有向附近开放的开敞院落,面向波茨坦广场的北面水滴状建筑有伸入地铁站的独立入口。办公楼保持整体形象统一、色彩一致、开窗均衡。
▲A+T综合建筑群平面布局
▲波茨坦广场总平面配置图
▲波茨坦广场分区地块建筑业态比例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重建坚持“旧城新生”的理念,既体现出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也在继承城市基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传承城市传统空间特色
在重建街区的划分上充分尊重柏林原有的肌理、尺度和地形条件;采用围合式布局,注重公共空间营造;建筑形式以古典的“柏林式建筑”为主,对檐口线脚高度、立面材质、颜色等进行控制,以获得协调统一的街景。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城市肌理
▲周边老城区的城市肌理
高度混合的功能布局
重建后的波茨坦广场定位为一个重续文化娱乐特色的城市新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以文化娱乐为特色、多种功能高度复合的新型CBD。在德国鼓励土地混合利用的用地分类的支持下,三大片区中的戴比斯和索尼两大片区均为多功能的商贸混合区,功能包含办公、居住、购物、餐饮、影剧院、旅游住宿、音乐厅等。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功能混合
▲带有红砖外墙的克尔霍夫大楼(Kollhoff-Geb?ude)内有欧洲最快的电梯游客可以乘此电梯上楼,饱览市容风光网络化、多样性的公共空间
整个波茨坦广场地区通过尺度宜人的绿地,内外连通的建筑庭院和围合感各异的广场共同塑造了丰富的公共空间,营造出一个安静的都市绿洲、一种新的都市交互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多处公共活动的平台。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公共空间系统
分层地下空间开发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地下空间采用分层立体开发。地下一层为地铁和轻轨线,地下二层为公共活动和换乘区域,地下三层为铁路干线,最下面为垃圾回收系统管道。通过铁路、公路入地、联通建筑物地下公共空间等方式,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支撑较高强度的人口集聚和疏散。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地下空间利用
雨水利用的典范
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较浅,为防雨水成涝,政府要求商业区建成后既不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不能增加雨水的排放量。
面对这个问题,在开发波茨坦广场时,开发商将适宜建设绿地的建筑屋顶全部建成"绿顶",利用绿地滞蓄雨水,一方面防止雨水径流的产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发,起到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或者"绿顶"消化不了的剩余雨水,通过带有一定过滤作用的雨漏管道进入地下总蓄水池,再由水泵与地面人工湖和水景观相连,形成雨水循环系统。
高楼顶层、绿色草坪、蓝天白云,人们喜欢在此享受"日光浴",呼吸城市中难得的新鲜空气。而广场上,流水覆盖的台阶缓缓流动,形成波光粼粼的韵律表面,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亲水、戏水乐趣。植被净化群落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之中,用以过滤及循环流经街道和步道的水质、水体,杜绝任何化学净水制剂的使用。优良的湖水水质,为动植物创造了一个自然的栖息场所。同时,由于净化雨水的再利用,也使得建筑内部净水使用量得以减少。
自年建成之后,波茨坦广场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空间重获生机的成功案例。在这里,城市生活、城市建筑和自然水景实现了和谐统一。年,这一城市水景设计获得了当年DGNB可持续城市区域设计银奖。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系景观外部图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系景观外部图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系景观外部图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系景观
“以空间为主导,建筑为围合”。
波茨坦广场汇聚了众多引人注目的购物中心、剧院电影院等设施,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便利的市政设施,成为柏林文化娱乐、办公商务以及政治等多种功能的新城市中心,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生活带来多种可能性,如果说城市是属于市民参与的空间,那波茨坦广场则极大发挥了人在城市建造过程中的参与感。
最终让得波茨坦广场不仅吸引到前来观光的游客,也成为了柏林人的精神归属地。
本文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END-更多城市更新协会动态,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ysx/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