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大的优势,是敢于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文作者为种子计划发起人Joan)

问题一

“我还没有准备好大学毕业就就业,还是先考研吧。”

问题二

“我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问题三

“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热爱且发展快速的职业?”

问题四

“岗位要求和大学所学专业不符,我是否还要去争取?”

问题五

“怎么样判断一个机会到底是不是有前景?”

问题六

“到底应该留在北上广深,还是回家乡发展?”

问题七

“是去互联网大厂好,还是去初创公司好?”

问题八

“怎样才能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种子计划已经进入第八年。这是一个把校园和前沿新经济公司链接的暑期实习项目。在报名期间,学生们每年的疑问,惊人相似。

我不能装作很懂Z世代,自己在年轻时代也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叛逆青年,因此,每每遇到这些问题,我都试图去思考它们后面的时代背景。

同样是“缺钱”,30年前、20年前、10年前,后面隐含的寓意是不同的;

同样是“困惑”,既有可能来自对未来的一筹莫展,也可能来自选择太多;

同样是“考研”,是为了专业方向的深耕,还是为了“推迟决策”,都有可能……

第7期种子正在参与威马汽车开放日活动

当一个的女生,举手问“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怎么办”时,我的困惑其实是大于她的。

任何简单的YesorNo的答案,都是不谨慎的。但如果就此话题长篇大论,极易唤起人们对鸡汤的免疫。有时候,苦口婆心很大程度上满足的是自己无处安放的表达欲。“施教者”亦或“导师”本人的局限性,往往是TA自己最容易忽视的硬伤。

带着这份自省和觉察,我还是决定写这篇小文。我希望它在任何时候被拾起,都坦率真诚,并接纳批评指正。

1

更换身份名片是一次挑战

大学生的身份名片是令人骄傲的,而初入职场打工人的身份名片是令人焦虑的。把名牌大学的身份名片,转换成明星赛道、明星公司的从业者名片,这种期望很正常。唯一需要小心“定义”的,是何为明星赛道、谁是明星公司。

InternationalCommitteeofFinancingGlobalEducationalOpportunity预测,年,有近一半的职业会消失。我们处在一个工业革命被信息革命颠覆性变革的时代。年,大部分今天的大学生应该30岁左右。因此,以前瞻的眼光打量今天的职场,带着这份解读去选择自己的赛道、岗位,一定程度上,将决定自己30岁时的生态位。

当下的职场身份名片是重要的,但如果其他人热衷于快速做薪资待遇的加法、且人们的共识可以如此简易地达成,或许明智的选择,是瞄准十年后延迟满足可以加乘出的职场成长,走一条非共识的路。

2

造船是为了出海

对风险的厌恶与规避是人性。战胜这部分人性的人,也会跑赢大部分人。

本来大家一起造船,船造好了,白天可以在甲板上晒日光浴,晚上可以在甲板上开派对、看星星,结果,出海反而变成了群体本能规避的风险。

种子与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交流

同学们希望有一份满足薪资待遇需求,且具稳定性的工作,这无可厚非。但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期望,面对的是高度同质化的竞争,并且很可能没有赢家。在一条沉湎于港湾、没有航行能力的船上成为船长,意义不大。

驶离港湾,领略海洋,在创业公司搏击自己的能力边界,在新物种新业态里看到自我最真实的一面,这个过程本身,足具意义。

在一半岗位即将消失的大背景下,选择新经济领域试错与沉潜,貌似给自己更换了一张不那么光鲜的身份名片,但实际上,你积累的前沿真知、你在每一片海域记录的航线、你在潮起潮落间锻炼的胆识,都是一份安稳工作无法围剿出的“红利”。这份红利是支撑你在年之后继续优秀的底气。

第六期种子计划终期答辩现场

如果港湾是终极一生的追求,那么海洋文明就不曾发生;如果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人类今天还会望着太阳沾沾自喜。

走出自己的边界,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它不应该是同学们贴在墙上的自我暗示,它应该隐含在你的每一次选择之中。

3

选择的核心是能否与自己融为一体

当问到“我当如何选择”?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在向外寻求印证。我们的内里,往往是有答案的,只是我们不相信这个可以是答案。

我们没有被告知过,你所热爱且擅长的,就是你最适合的职业。

我们也没有被鼓励过,你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的专业。

我们大概率认同,如果世界上存在“幸福的人”,那个人一定是在做自己最喜欢且擅长的事。

第六期种子计划导入培训现场

那些关于“我当如何选择”、“专业不对口怎么办”、“大厂还是小厂”、“一线城市还是家乡”的问题,本质上,是对“非常规选择”对应的代价的忐忑、对“不走寻常路”的后果的畏惧。

在选择的过程体系里,最不应该被忽略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外面的声音有时很响,响到我们会怀疑倾听自我的合理性。只是所有外界的条件会变迁,而自我永远在此、无可回避。因此,我们越早学习与自己相处、与自己的信念体系相处,我们越有可能握住命运的缰绳。万千事物皆有替代,唯有此事-无人可以代替我们成为自己。因此,和自己融为一体,是回答这些问题的起点。

4

看见开枝散叶花与美

看见根深大地暗与幽

在象牙塔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倾向于形成“社会应该是怎样”、“老板应该是怎样”的定义。现实世界、职场,则有其基本规律,它们貌似冰冷残酷,但也无非是在因缘际会中呈现出的本来样貌。

机构与人很相似。在最年轻、最具创造力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最大的认可;一旦得到了最大的认可,其拐点和颓势也往往开始露出端倪。

而更大的悖论是,在最年轻、最具创造力时得到了最大的认可,则多数时候会透支潜能与心力,心智就此止步,无法支撑膨胀的泡沫帝国。

那些生命周期、规模版图与认知高度同步延展且不作恶的公司,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能够对抗周期而存在的这样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这是商业世界的规律和真相。

第五期种子计划终期答辩现场

商业领袖构成了这个世界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人前光鲜的“花与美”并不能代替他们经年累月构筑地基时的困苦。他们应该是“不走寻常路”的本尊,也由此付出他们反共识的“高昂代价”-他们几乎在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高强度地完成一次自我重塑。他们千百次地重复着他们最看中的员工的禀赋-学习能力、担当能力。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并不存在一个可以遵循的成长路径,也不存在一个可以拷贝的成功范式。他们需要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员工,他们也将塑造出这样的员工人格。

因此,加入前沿的、驶向海洋的创业公司,不是一场“改变世界”的风花雪月,相反,你将看到更多大地深处的暗幽,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搏斗,那种一次次战败后的知耻后勇,那种高强度拔地而起不可避免的慌张和顾此失彼,那种巨大利益与风险面前所伴随的投机、进退失据和劫后余生。但这些,都是人生最华彩的部分,远胜于甲板上日复一日的日光浴和鸡尾酒。

人要冲破最初的轨道束缚,进入新巡航。

人生要不断在一次次新巡航中完成对自己的塑造。

那样的人生,是最“赚”的人生。

短文写到这里,你会发现,我没能回答任何一个开篇的问题。

如果说,同学们告别师门,同时站上起跑线,无法定义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或许此刻你最大的优势,就是敢于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起点上定义自己,是同学们可以为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护航你完成这样一次自我探索;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结识一群如此思想如此行动的同龄人,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ysx/100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