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易ldquo骨脆rdquo,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顾名思义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是由于骨质量改变导致骨强度下降,轻微外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发生骨折,故称脆性骨折。所谓轻微外伤一般是指在人体站立高度下活动过程中跌倒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脊柱椎体、髋部和腕部。老年人以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最为多见。由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危害极其严重,因此其又被称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别
脊柱骨折
脊柱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脊柱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其余15%可无症状。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椎体压缩骨折和椎体爆裂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肌劳损。脊柱压缩性骨折是导致老年人产生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脊柱胸腰段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人,较一般人有更高的死亡率。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为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通常由于摔倒引起,主要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随年龄增长,骨折发生率增加。髋部骨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死亡率高由于是高龄患者,常伴随多种老年疾病,伤后卧床容易发生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而死亡率高。2.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股骨颈囊内骨折由于解剖上的原因,骨折部位承受的扭转及剪切应力大,影响骨折复位的稳定性;又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率高。3.致畸致残率高髋部粗隆间骨折常留有髋内翻、下肢外旋、缩短等畸形,从而影响下肢功能,其发生率高达50%。4.康复缓慢高龄患者由于体能恢复差,对康复和护理有较高要求。过去对髋部骨折均采用保守治疗,但其疗程长,卧床时间长导致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伤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目前对可耐受手术的患者多主张手术治疗,缩短骨折愈合及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根本的是要预防骨质疏松,而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首先要保证基本骨营养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那么,钙和维生素D补充多少才算充足呢?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国人群骨质疏松防治手册版》中建议:超过50岁后要建议口服足够的钙剂(每天mg)及足够的维生素D(每天-IU)。科普课堂
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
年10月10日卫生部发布的《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明确指出了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膳食,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绿叶蔬菜等。
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少量摄入;
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此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用活性维生素D及钙预防骨质疏松症,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等。
三级预防: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施行加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维生素D和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规律,但受激素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状况、遗传基因、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
国家卫计委统计: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达20%-25%,存活者中5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样的后果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深远持久的,给国家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巨大的。尽管我们阻止不了时间的脚步和骨骼退化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早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和严重程度,让骨质疏松性骨折远离我们和家人。信息来源:青岛双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运营者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