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曾氏家庙历代兴废重建事记
据《温陵曾氏族谱》记载,龙山七世祖穆公,乡进士,德化县令,归朝以殿中丞致仕。以孙公亮贵赠太师,中书令,魏国公。两娶辛氏,赠魏国、韩国太夫人。生四子,曰:会、俞、介、俅。穆公后以曾孙孝宽特赠秦国公。
温陵曾氏族谱
龙山七世祖穆公像
龙山七世祖穆公,以历代祖墓在壶冈山上,距白石上曾较近。于是,指派第四子俅公由泉城温陵宏博境迁居白石上曾。俅公以仁德孝顺之心,带领亲人而至,承当守护壶冈山祖墓及清明节祭扫事宜。
官桥白石窟斗壶冈山宋代曾氏祖墓地形图
龙山八世祖俅公,宋司录参军。以兄楚国公恩授将仕郎。肇基南安五峰山下白石上曾,为四房始祖。娶张氏三娘,封恭人,生一子公稔。
龙山八世祖俅公像
公稔生孝和公,孝和公一传而生愿公。愿公生于宋祚中微,国运衰弱。生不逢时,仕途坎坷,致仕德庆府教授,赠文林郎。
然后,俅公发挥穆公以仁孝领导亲人精神,建造白石“曾氏家庙”,规模宏大,具三开间三落两天井及左右护廊。庙堂上祀自唐开闽始祖团练副使、开闽侯延世公之神主。由始祖而下袝历代神主牌位,列序昭穆,歆享祭祀。
白石家庙图
白石“曾氏家庙”,迨至元初历经二百多年的岁月沧桑,期间亦有重建修葺,记载缺失,难以详述。
龙山十一世祖愿公生二子,长子世昌,字叔明,太学生,特奏名进士,登南宋绍兴八年()彭公度榜。致仕抚州临川县尉。次子世称,字彦实。为白石房之祖。世昌公生二子,耆卿、耆龄。耆卿公,字颐年,生一子伯清。耆龄公,字松年,生一子伯诚。松年公不慕荣利,翛然自得,盖有隐君子之称。构筑别墅,名曰“养浩堂”。南宋淳熙八年,状元梁克家拜右丞相以后,为其撰书“养浩堂记”,亦完全想象得到松年公的一生之为人。
养浩堂记
养浩堂历经一百余年之久,至南宋末被元兵烧毁,遂成墟废。历经久年,遗址化为田园,为三班陈姓所得,后来建为民居。
南宋末祥兴二年己卯岁(),元兵入侵南闽。
缘因龙山派曾氏在宋朝历代为官者众多,深受皇恩,耻仕元官。宁死不屈,奋力抗元。遂被元兵追杀,至白石万山地界,因寡不敌众,万余族人死于元兵屠刀之下,尸模遍野,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埋葬死难族人的万人堆,至今尚在万山北面不远处。白石“曾氏家庙”也遭到元兵的严重破坏。
明嘉靖十年()辛卯岁,龙山二十七世祖丰湖日新公,往壶冈山祭扫封茔,又至白石夷考先人遗迹,目睹祖祠屡经乱离,栋宇倾圯,濒临荒废。龙山十三世祖松年公构筑别墅“养浩堂”业已墟废。于是,推崇穆公领导亲人的精神,俅公以仁孝建造家庙的初心,遂与族亲讨论,都说“养浩堂”别墅虽难复建,而家庙决不可长久荒废。遂聚集资金,延请土木工匠,购置材料,择日兴建。保留“养浩堂”遗址一带土地,以为族人建房用地。家庙仍在原基址,格局按照昔日的规模重建。越年嘉靖十一年()壬辰岁孟冬告成,择日举行陞祧仪式,合族祭祀列祖。
重建白石祠堂记
迨至道光十八年()戊戊岁,祖庙栋宇倾颓,众裔孙捐款重建,由于资金不足而告中止。越十四载至咸丰二年()壬子岁,白石房云纳、云浩、瑞缘、瑞诗协仝众议,捐丁款力举重新复建。但规模己大不如前,仅三开间二落一天井。家庙周遭之地,悉被民居所侵。
载于温陵曾氏族谱《序》图文
载于温陵曾氏族谱《记》图文
白石曾氏家庙旧貌
民国十七年()戊辰岁曾上苑、曾厚坤、曾振仲宗长等族人,为了光大白石上曾“曾氏家庙”,拟恢复宋代规模格局重建,由于家庙周围地域的限制,夙愿难酬。遂议定重卜吉地移建,择万山曰“风炉穴”的风水宝地重建。寓意曾氏家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当时按筹建祖祠的初步计划,定为五开间二落,左右护厝。大厅宽二丈一尺三寸,左右正房各一丈三寸,两边房各一丈一尺五寸,左右护厝各一丈二尺五寸。并设立募建筹备办事处,共订建祠章程。由上苑宗长往仰光、槟城海外等地,向华侨募捐筹建祖祠款项,捐款以华侨为主。各种书信,信封、章程等均用石版印刷发布。遂于民国十八年()己巳岁冬,破土兴工,清移基内坟墓、扩建为官殿式、规模宏大。迨杉木运扺工地,一夜之间,悉被强盗抢尽。再购进木料,结果亦是如此。后来,遂改为进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殿堂上方天花造饰八方藻井。
万山曾氏大祠堂八方藻井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孟冬,祠堂顶盖并龛座等业已建筑至出水,两边护厝尚未开工。适逢日冦侵犯我国土,发生战乱,资金亦筹措不足。后来,又因厚坤宗长从台湾采购物资,押船途中,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人货沉没,壮志未酬,建祠工程即告中止。勿勿岁月,转眼间己过八十余载之久,迄今未再复建竣工,是我龙山曾氏家族重大的损失和遗憾。
万山曾氏大祠堂图
万山曾氏大祠堂东西龛前面的水泥制桌裙上所题“肇基碧石”“衍庆龙山”。意为龙山八世祖俅公肇基碧石(按:碧石为白石别称),子孙繁衍,庆贺龙山曾氏家族发展壮大,兴旺发达,蕃衍无疆。
白石万山祠堂水泥制桌裙
公元年(戊辰)4月5日清明节,龙山曾氏各房德化、晋江、永春、仙游、惠安、南安六县宗亲代表,萃聚白石“曾氏大祠堂”谒祖,并一起到壶冈山祭扫龙山始祖延世公及五世祖赞公墓。龙山曾氏家族各房负责人共同议定,每年清明节过后的第二天(清明节4月4日,定为6日。清明节4月5日定为7日),定为龙山派曾氏全族祭扫壶冈山祖墓群之日。
龙山曾氏开闽始祖延世公墓图
龙山曾氏五世祖瓒公墓道碑
年清明节六县曾氏宗亲代表祭扫祖墓
公元年(己卯)4月7日,南安官桥白石壶冈山宋代曾氏祖墓群,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安县人民政府并为白石壶冈山宋代曾氏祖墓群立文物保护碑。
白石壶冈山宋代曾氏祖墓群立文物保护碑
白石“曾氏家庙”兹清咸丰二年()壬子岁重建至共和岁次丁丑()年,历经载春秋。久经風雨侵蚀,庙貌破旧不堪,丞待重建。公元年,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国杰,副会长曾传章等及曾氏各村宗亲会负责人,在白石祖祠召开会议,研究重建白石家庙事宜,并发动宗亲捐款。幸合族皆励志笃亲,溯本思源,共襄孝举,慨囊捐资。遂于公元年春动土兴工,先翻建前落。至公元年,继续翻建顶落,原梁椽保留延用。至公元年,因资金尚缺,内坑内湖老人会再捐二万元作为油漆之用。历时八载有余,家庙终于鼎新。
年白石曾氏家庙
白石家庙虽己完工,迄今己逾二十载,尚未落成,祭祀久旷,龙山后裔,于心何忍,亦愧言孝思之初心。是龙山曾氏子孙责无旁贷的责任,必须广泛发动海内外曾氏宗亲,发扬省身念祖的传统美德,继承先祖孝悌之道。争取引起更多宗亲的重视和参与,同心协力,踊跃捐款,为曾氏家族尽一份力量。
年白石曾氏家庙新貌
承蒙龙山曾氏海内外宗亲的鼎力支持,择于公元年戊戌岁十月廿四日,隆重举行龙山曾氏入闽周年庆暨白石“曾氏家庙”落成重光双庆大典。
裔孙清泉山人曾长源整理
公元年戊戌岁清和月
附录一:
重建白石祠堂记
《涣》(1)则必《萃》,自古纪之。盖《涣》则祖宗莫凭,而子孙之绍闻衣德(2)者,未由致其诚敬。此《萃》之一卦(3),所以有“假庙”之说也。我八世祖讳俅公。开基白石祖祠,屡经乱离,栋宇倾圮,其势亦几于涣矣,涣则灵爽有所不安。考家乘(4),七世祖魏国公讳穆公,以历代祖坟在壶冈山麓,而白石为近。爰命少子俅公居焉,其(5)仁率亲也至矣。俅公生公稔公,公稔公生孝和公,孝和公一传而愿公出焉。愿公生于宋祚中微,遭时不偶,坎坷仕途,卒任德庆府(6)教授。以祭寝(7)近亵,爰(8)推(9)穆公率(10)亲之意,创建庙宇于白石上曾,上祀唐团练副使延世公,明其所自始也。由此而下,以次而袝(11)。中历宋、元,兵火频仍,辄兴辄废。余因祭扫封塋(12),爰履其地。考先人之遗迹,想累叶(13)之创造。蔓草之中见有所石鼓者,盖祠之前门也。其旁有池,池之岸有石百余片相倚。询诸父兄,曰:“此“养浩堂”遗址,前梁文靖公(14)尝游其中(1.)而记之。”而颓垣断堑,欲求其叙述之迹,盖不可复得焉,为之怆然久之。既而谋于族众曰:“別墅不可复得,而祠決不可久墟。”爰敛金鸠工庀材(15),留“养浩堂”旧址一带,以为族人筑室之所。而祠仍故地基,规模视昔日。稍后(16),落成之日,诹(17)吉入主,合族祭奠。虽未必有当于先人率亲之意,亦以见《萃》《涣》之义。为人后者,不容忽耳。
时嘉靖十一年孟冬之月(18)丰湖(19)裔孙日新(20)谨记
一、标点说明
重建白石祠堂记,见《温陵曾氏族谱》引咸丰壬子年()第三部。
(1)《涣》卦:“享,王假有庙,利涉大川。”涣:散也,离也。假:至也。言虽离散,而以王来至于庙乃能集之。此言祖祠经乱离而倾圯。
(2)“绍间衣德”:《尚书.康诰》:“绍闻衣德言”,此指子孫继承先祖之善闻与德行。
(3)《萃》卦:“亨,王假有庙,利先大人。”萃:聚也;假:至也。言王至而大聚之时,始可谓之有庙矣。有庙而后可致其孝亨。假庙:至庙。
(4)家乘:家谱或家事记录。
(5)其:指俅公。
(6)德庆府:南宗绍兴元年()升康州置治瑞溪县(今广东德庆县),属广南东路。
(7)祭寝:古之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后陵墓亦谓之祭寝。
(8)爰:于是。
(9)推:推崇。
(10)率:带领。
(11)祔:新木主合于先祖而祭谓之袝(音付)。
(12)封茔:坟墓。
(13)累叶:累世。
(14)梁文靖公:南宋梁克家,撰并书《养浩堂记》,记述白石房曾耆卿及其弟耆龄之言行及养浩堂之规模。梁克家(一),南宋孝宗时丞相,卒谥“文靖”。
(15)敛金鸠工庀材:敛金:合捐金钱。鸠工:纠集工人。庀:音否,治也。庀材:准备材料。
(16)稍后:在时间上偏后的。
(17)诹:音周。诹吉:选择吉日。
(18)明成宗嘉靖十一年:西元。孟冬之月:阴历十月。
(19)丰湖:龙山二十六世祖,名讳,一阳,字復元,号文祐。从晋江内坑莲湖(今内湖)分衍肇基石狮祥芝湖西,遂以两湖之称,自号丰湖居士。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岁仲冬,撰写《昇文山祖祠山水记》载于《龙山曾氏族谱》第一部59页。
(20)日新:龙山二十七世祖,乃丰湖居士一阳公之第三子,名讳,纳福,字邦德,号日新。
二、校记
(1.)“梁文靖公尝遊其中”按:《养浩堂记》乃梁文靖公听其好友苏举之所叙述的景物而撰写的,並未亲临其境观览。見《温陵族谱》“养浩堂记”。
(晋江.曾長源标点及校记)
附译文:
重建白石祠堂记
《涣》(离散)卦之后就是《萃》(聚集)卦。离散以后,必再聚集,自古即有记录。离散了,祖宗神灵就沒有凭依,而子孙想听闻继承祖德,也沒法表現他的诚敬。所以《萃》卦才有”王假有庙”(王来到了宗庙)的说法。我龙山八世祖,名讳俅公,开基建白石祖祠。屡经战乱兵火,族人离散,祖祠栋宇倾圯坍塌,外观看起來几乎荒废涣散(涣)了。荒废涣散则祖宗神灵有所不安。
稽考家谱记载,龙山七世祖魏国公,名讳穆公。认为龙山曾氏历代祖墓在壶冈山麓,而白石距壶冈山较近。于是,指派少子俅公迁居到白石上曾,承当守护和祭扫的重大责任。俅公以仁德孝思之心带领亲人而至。俅公生公稔公、公稔公生孝和公、孝和公一传而生愿公。愿公生于南宋中祚,国运衰弱。而生不逢时,甚不得志,仕途坎坷。最后任德庆府教授。因为其祭堂靠近居室,于是,发扬穆公领导亲人的精神,建造家庙于白石上曾。溯源往上,祭祀开闽始祖唐团练副使延世公,说明祖先來源。由此以下,牌位依次附祭。
家庙历经宋、元二代,屡遭兵火,时兴时废。我(日新)至壶冈山祭扫祖坟,踏勘庙地,考察祖先居住的遗跡,想着先人辛苦累积所创建的业产。在蔓草之中见到石鼓(门当),是立在祠堂大门两边的石构件。在其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岸上有一百多片条石,堆靠在一起。询问这里的族中父老族兄,他们对我说此地是“养浩堂”遗址。这是以前梁克家文靖公曾经游历其中,所作的记录。(按《养浩堂记》乃梁克家听其好友苏举之所叙述的景物而撰写,並未亲临其境观览,见《养浩堂记》)。如今墙倾沟断,已成一片荒墟,往日的雅景已不复见。《养浩堂记》所叙述情景已经不可复得,因此伤感了好久。
了解情况后,与宗亲讨论,都说养浩堂别墅虽难复建,而家庙决不可长久荒废。于是聚集资金,延请土木工匠,购置材料,择日兴建。保留养浩堂遗址一带土地,以为族人建房用地。家庙仍在原基址,格局按照昔日的规模重建。稍费时日,告成之时,择吉日举行陞祧仪式,合族祭奠。虽然未必比得上先人以仁率亲之意,尚能表现将涣散在各地子孙,聚集在一起祭祖(《涣》、《萃》)的重要意义。這是为人后代者不能忽视的。
时为嘉靖十一年孟冬之月(年荫历十月)丰湖裔孙日新谨记
清泉山人長源译文
公元年戊戌岁清和月
附议:
本人才学有限,或有词不达意,诚请宗亲博识者,不吝赐教,以臻完善。
附录二:
养浩堂记
余与曾颐老游,颐老家居白石五峰岩下,为余言白石风土之美,邀余游五峰岩,余未往也。而颐老不幸,今七十七矣。余友苏举之,曾氏婿也。一日来见余,因问:颐老子若弟无恙?举子语余曰:其弟颐年(松年)(1)之为人颇疏旷,似其兄,世味淡薄,萧然有物外意。治地数亩,筑堂于中,堂左右各有室。又其左置炉,以备寒;右杂兰蕙植之,曰“善芳室”。前面山为亭,后引水甃石为池,池上穿小径於竹圃,圃中轩曰“贯道轩”。轩之北,为其弟子读书室。而门首又凿大池养龟鱼,植杨枝其上,总名曰“养浩堂”。客至,弹琴奕棋,观古器,论说古今人物。间相与坐嘉木,濯清泚,饮酒相属,赋以为乐。终日如是,不厌也。而颐年(松年)之言曰(2):“古之君子,无求於用,无意於藏养其中者有余,则听乎外者,坎止流行,惟其所遇而己。故其气浩然,富贵、贫贱、威武无一能动其心;而其志也,塞乎天地。吾何敢望古君子,将朝夕於是乎观省,其庶几焉。”余闻而喜之,今夫世人,汲汲然驰骛乎其外者,得则喜,不得则悲。悲喜之变无穷,而怨天尤人愈甚而不知觉。观颐年(松年)之言(3),与其所以命其堂,余虽未之识,而可以知其人己,举之遂属余为之记。余闻白石曾氏,亦故大丞相鲁公之裔(4)。颐年之尊君(5),临川尉叔明,以文学知名,予幼及见之。而颐老又辱与游,且举之以命余,其何敢辞。
赐进士状元及第丞相玉峰梁克家撰并书
一、标点说明
《养浩堂记》见《温陵曾氏族谱》,系南宋梁克家所撰并书,记述白石房曾L耆卿及其弟耆龄之言行及养浩堂之规模。梁克家(一)为泉州人,高宗绍兴三十年()状元,淳熙九年()拜右丞相,卒谥“文靖”。“曾颐老”即龙山十二世祖世昌公长子曾耆卿,字颐年。其弟曾耆龄字松年(文中“松年”皆讹作“颐年”)构筑别墅,名曰“养浩堂”。(见《温陸曾氏族谱》谱传十二世)。
二、(1)“其弟颐年”当作“其弟松弟”。按:颐年之弟耆龄,字松年。
(2)“颐年之言”当作“松年之言”。
(3)“观颐年之言”当作“松年之言”观松年之言”。
(4)“鲁公之裔”当作“鲁公永最俅公之后裔”。按:白石曾氏房之开基祖为龙山八世祖俅公,穆公之第四子,鲁国公公亮之四叔父。
(5)“颐年之尊君”指曾耆卿之父,龙山十二世祖昌公,字叔明,太学生。特奏名进士,登南宋绍兴八年(年)彭公度榜,抚州临川县尉。见《温陵曾氏族谱》谱传十二世。
(晋江.曾长源标点、说明及校记)
公元年丁酉岁葭月
附录三:
《序》
是岁之春,相因自十六岁应试(1),至二十三以来,虽两科备取亦非学人之幸,每悔文不遇知己。又叹学有空疏之病,欲求当途之选。所以志切中都,使望有徼幸之日也。(2)何意祖庙栋宇倾颓,自前往此分支之子孙题捐重新。无如青蚨顿缺(3),半途而废。至咸丰壬子,经有十四年矣。(4)我叔侄观此祖宗,甚有不安之象,其曰:“虽传子孙何用乎?”故议捐丁配米,鸠工振成,以及族谱重修之事。丙次登舟而风不顺(5),返而闻之,急奔欲前来修谱。众叔侄旁边议论纷纷,或有不识违之,或有识者顺之。豈知违之者少,顺之者多,是所谓寡不敌众也。则因而修之,不日而成之。自思亦我祖之有灵,不然顺风而至中都,焉有谱之自我修乎?相愧才疏学浅,纪事不文,姑以序之。
时在咸丰壬子二年()梅月三十二世裔孙荆璧盥手敬序(6)
《记》
事必有倡而人后成,功必有垂而不朽。我祖廟久年,栋宇倾颓,至咸丰壬子,藉非裔孙云纳、云浩、瑞缘、瑞诗四人,协仝众议,捐丁配米,力举重新,则祖宗将无地可安。为人子孙不能显祖荣宗,亦何颜立於人世乎?所以,四人者不避嫌疑,不至阿其所好。鸠工振成,断不敢虚费乎一毫。《书》有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7)其此四人之谓欤?姑以记之。
裔孙荆璧敬书
说明:
一、本文见白石上曾咸丰二年()壬子岁所修《温陵曾氏族谱》第三部,原《曾氏族谱》第六卷第66一69页。
二、原书无标题,文后书“姑以序之”,“敬序”、“姑以记之”,“敬书”。故拟其题为《序》、《记》。
校注:
(1)原书本文自称“相”,皆小写侧书。文未自题则称“荆璧”,其一小写侧书。按:荆璧即楚玉、和氏璧,《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相,审其质地为石或为玉也。故采“相”及“荆璧”二名互用。又《史记》有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相亦可视为相如之简称。
(2)志切中都,谓急于赵京科举考试。徼幸,《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此谦徼幸上榜。
(3)青蚨,形似蝶而稍大,味辛美,可食。传说潜取其子,母必知其处而飞来。若以青蚨母子的血涂钱,钱用出去还会飞回,轮转不已。见晋.千宝《搜神记》,后遂成为钱的代称。
(4)”至咸丰壬子,经有十四年矣”,按:咸丰壬子年(即二年,)之十四年前,是道光十八年戊戌岁(年)。是年白石视庙重建,资金不足,即告中止,至咸丰二年复建。
(5)丙次登舟,言第三次登舟,拟赴考场。
(6)咸丰二年()为壬子年。农历四月时正当梅雨时节,故称为[梅月]。唐.贯休《寄王涤》:“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洗手曰盥,手洁表示敬重。
(7)见《古文尚书.大禹谟》。不矜、不伐,言不骄傲,不居功。
(晋江.曾长源标点、说明并校注)
附录四:
《养浩堂本支谱序》清.攀桂撰
古者国有史,家有谱。史所以叙国统之离合,而谱则明宗派,别昭穆,笃亲亲以贻后世者也。
溯自吾八世祖俅公建宅于南安五峰山钦风里居焉。支派不独南安,就所知者举之。如泉之晋江,明季守备源生公徙居郡城花锦里。五世孙继先公登顺治戊子科乡荐。后大受公建居于新门玉霄绛宫,道光戊寅科台湾漳化(1)县贡生侄拔萃。丙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孙维桢。晋江四都莲湖乡,宋季子清公居焉。裔孙宗可登嘉靖戊午科广东乡荐,兆昌(2)科岁贡。惠安梁山兜者,沂公居焉。裔孙承芳登嘉靖廿六年进士,广西监察御史;伟芳登万历十七年进士,兵部郎中;继燫顺治甲午乡荐,至今诗书蕃盛。南安廿八都美龙乡,处士天保公居焉。裔孙道唯登万历丁酉科岁贡生,延平训导。孙琦观顺治科副贡,河南理门司。自復之孙演璜登隆武丙戌科乡荐。吾支祖竹山公明季由湖西分居吾乡,至高祖受知于吉文,由是青衿数世。胞祖伯鹤年道光甲辰科钦赐举人。吾先君铭勋登道光丙午科乡荐。然欲侈谈先世,特以吾高祖焚膏继晷,至老不倦。光于前者,自必垂裕后昆也。
是年攀设教于白石祖祠中。“养浩堂”,溯斯名也,宋十三世祖叔伯清公(3)别墅与祠堂毗连,状元及第右丞相梁文靖公为之记(4)。吾丰湖廿六(5)世祖日新公,祭扫屈斗历代封茔。见祠堂与别墅倾颓,谋诸父老。即于嘉靖十年兴工,十一年落成,别墅略为补葺(6)。日新公自记以示不朽,故有此土(7)。今别墅旧址尚存,化为田园,为三班陈姓所得,惜哉。
今我工曾房(8)族小丁寡,书香莫继,命余修谱。忝在宗派,义弗能辞。乾隆四年新市房琛叔所修之谱,为族孽坏之。就相如叔壬子年所修之谱,细阅数十昼夜,其中有疑者阙之。廿三世元钦公生四子:长添福,次添寿,三添进,四添僮。据《龙山大宗刻谱》及南安一都《细茂族谱》、南安卅都《杏田族谱》,俱修钦公生三子:长伯孙,次添僮,三添赐。而添福等修在义达公派,未知孰是?又疑者,《大宗刻谱》及《化房谱》,廿四世添公生子一曰昭晃。如相如叔所修,添僮公生三子:长达庵字昭宜,号立夫;次云山字昭云,号达麾;三泉石讳廷绘,字素夫,号逸林。据嘉靖六年仲魁公所修《龙山大宗刻谱》较之,而泉石乃昭晃公第四子,係廿六世,想必有据可考。未知昭宜、昭云二公是昭晃改名?抑或别有其人?抑或添僮公承继诸叔辈侄儿为嗣?抑或仲魁公修谱时二公未降生?亦未可知。攀生晚,不敢妄接,亦不敢强改。姑就相如叔所修,支祖长房达庵、二房云山附昭晃之后,不敢填某公子别立为一支。惟泉石公廿六世伊(10)作廿五世为三房支祖,别立为一支,以俟知者改正。其中有缺者补之,如廿八世理侯公一位是也。所未敢补者,堂中未祀者,十六世支祖杰孙公及妈廖氏。二十三世支组元钦公、祖叔乐然公,二十五世支祖昭晃公,因祠堂小利主位不敢妄入。姑缺之,以俟后利补入(11)。攀自愧才疏学浅,固陋无闻。特记其昭穆,书其生卒年月,传信阙疑,以成斯谱。願我诸父昆弟孙子云礽恪守斯谱,以永今日宗谱之垂,所睠注焉(12)。
光绪十二年()丙戌葭月冬至日开房裔孙攀桂顿首拜序
说明
本篇载于白石《养浩堂曾氏族谱》光绪十二年(西元年)丙戌岁续修,原白石房谱第十一卷。
校記
(1)“漳化”当作彰化。
(2)兆昌口口科岁贡,谓原书“科”字前面有空白。下文:“孙琦观顺治口口科副贡”,同。
(3)"养浩堂"是宋十三世祖耆龄公(字松年)构筑之别墅,不是宋十四世祖伯清公的别墅。《温陵曾氏族谱》中《谱传.十三世.耆龄》云:“不慕荣利……掌筑别墅名养浩。宋丞相梁文靖公为之《记》,亦足以想见其为人矣。”(咸丰五年[]刻版,第三部页)。按:梁氏《养浩堂记》云:“余与曾颐老游,……苏举之语之余日:其弟颐年(应作松年)之为人颇疏旷,……。治地数亩,筑堂于中……总名之日“养浩堂”。
(4)即南宋.梁克家所撰之《养浩堂记》。
(5)“廿六”当作“廿七”。按:丰湖廿七世祖日新公。
(6)"别墅略为补葺"按:嘉靖十一年日新公撰“重建白石祠堂记》云,“(养浩堂)颓垣断堑,欲求其叙述之迹,盖不可复得焉"(见《溫陵曾氏族谱》咸丰五年[西元]刻本,第二部第页),补葺之说应为误传。
(7)“自记以示不朽,故有此士”谓日新公撰《重建白石祠堂记,意使祖祠不朽,宗嗣遂能保有其地。
(8)“工曾房”当作“上曾房”。
(9)《化房谱》疑当作《德化房族》。
(10)伊,疑当作修。言依仲魁公所修谱,泉石公当为廿六世。而相如公壬子年之谱,则修作廿五世。
(11)“后利补入”指或方便时再补入,或指于祖祠有利时补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