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你挖空心思美白,西方人绞

E君说上周,我们探讨了身材的问题。胖与瘦,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审美,还有一个社会的价值与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白”也一样。

当你还在念叨着“一白遮百丑”,西方人却把白当作耻辱——这代表着没有钱和时间、没有能力去晒黑,去迎合被时尚偶像带来的生活方式。就像国人把“白”和“富、美”联系起来一样,“黑=高等阶层”的观念,渐渐内化成为了西方人审美的一部分。

或许,你觉得“把黑人丢进洗衣机出来一个白帅哥”这样的广告并没什么问题,或者你还觉得“就是白着好看”,那你可能并没意识到这背后,是怎样的一双大手把你推进审美的潮流,让你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切。

当然,努力想要晒黑的老外也一样。

如果有一个瞬间,能让你感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彼此,那可能就是在阳光下拼命晒黑的歪果仁,和戴着“脸基尼”的青岛阿姨共处一个海滩。

▲时尚时尚最时尚的脸基尼,当然它其实还有防虫子和海蜇咬的作用。一到夏天,国内的防晒霜广告就会打得如火如荼,仿佛它们能布下天罗地网,让你充满自信地昂首走进那片海滩阳光(sunofbeach),然后从容不迫地露出自己雪藏了一个冬天的白,亮瞎别人的眼。相比东方人对于“黑”洪水猛兽一般的态度,西方人表达他们对阳光的爱似乎要直接得多。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群黑油亮——沙滩上的他们仿佛把那里当成了一个大烤盘,给自己抹上油,恨不能烤得更黑、更均匀一些。当然,结果可能是防晒不当、惨遭晒伤。▲反观西方海滩上的古铜色肌肤。这样的差距究竟从而何来?其实,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肤色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像一个被编码的符号,可以解读出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阶级的黑与白或许你早已习惯了把“白富美”挂在嘴边,白已经自动成为了阶级象征,对于西方人也莫不如此。肤色的偏好,反映的其实是人们对于较高地位的人生活方式的追逐。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只有穷苦的庄稼人才需要日日在田地里劳作,在阳光下晒得黝黑;而地主和达官显贵们可以在公府和私宅园林里工作生活,所以简而言之,皮肤白皙的是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高的人。其实,在西方也是如此,西方人其实也并不是一直都崇尚黝黑肌肤的。作为当时唯一的女性标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是一个“白皮肤”的狂热分子,也掀起了全社会对“白”的推崇。除了平时涂抹各种护肤品来“漂白”皮肤,伊丽莎白一世还会在脸上涂一种铅和醋混合制成的粉末。回忆一下女王那几幅世人熟知的肖像画就能想见她为了白在自己脸上添加了多少重金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肖像。而到了工业时代,由于全社会大型机械化生产,被束缚在车间里无法出门,日夜蹲守机器旁边的,是工厂里的劳动者,因此他们的皮肤苍白;而真正有钱有闲的人才会出门度假,晒得一身阳光,所以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才能拥有小麦色的肌肤。▲爱晒太阳的泰勒·斯威夫特和闺蜜们。那么,为什么早已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还会延续“一白遮百丑”的传统呢?在西方,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这种代表阶级的时尚符号转变得如此彻底?二十世纪初的时候,阳光的医学价值逐渐被人们发觉。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就颁发给了提出用集中光线疗法治愈狼疮的丹麦医学家芬森(NielsFinsen)。在发现了阳光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之后,“日光浴”就逐渐成了富裕阶层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

而此后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对于晒黑皮肤的推崇,她就是可可?香奈儿(CocoChanel)。

上世纪20年代,作为时尚偶像的她在一次从南法蔚蓝海岸度假结束回到巴黎家中的时候,被粉丝注意到晒黑了皮肤,这种不同于上流社会常见肤色的自然肤色就开始被模仿。后来包括杂志、广告、电影在内的各种媒介平台上都能看到人们在阳光下裸露肌肤的自信身影,深色的皮肤越来越受欢迎,看到它就仿佛能看到闲适假日和健康生活。

偶像的力量:我想成为ta那样可可·香奈儿在美黑潮流中的作用,就是一个偶像对于社会的作用。她将阶级形象具象化了——也就是说,想要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的人,立马有了一个模仿对象。无论是对白的渴望还是对黑的追求,这前后两种肤色潮流的兴起都有一个生发的关键,那就是偶像标杆的引领加上全社会人的模仿。▲GabrielleBonheurCocoChanel,可可·香奈儿。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中提出了“模因”(meme)这样一个概念,用以解释文化、概念、思维在一个群体中的传播。

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因子”,模因就像遗传学中的基因,携带了形成文化群体的重要信息,并通过人们的模仿行为被一次次复制。模因和隐喻紧密相连,而通过隐喻义,模因本身的意义得以表达。

模因看起来模糊抽象,但是放在肤色这件事上,却可以用来解释人们的偏好问题。肤色就好像一个模因,带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义——健康的体魄和高层人士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肤色无形中早已不仅是色谱上的色块,而是能够反映品味、态度和情趣的重要标志。

因此,香奈儿这种时尚标杆的动向为肤色这个模因传播提供了时机,大量人群的模仿,实际上是像基因一样,不断复制、进而遍及全社会的。

▲日光浴。

“美黑”模因的社会土壤光有偶像不够。一个模因要成长、扩散,也需要整个社会作为土壤来配合。你身边的现象、脑中的观念,都在不知不觉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审美。社会物质环境的变化,也为西方人的晒黑风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起,伴随着社会结构重组和经济复苏,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年,罗马召开了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会上对“旅行者”这一身份的人群作出了官方定义,这也正说明旅游业作为战后的一项重要新产业已经受到了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9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