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录像雪域童年与日喀则孩子们
李志民:小学就是姆乡未来的希望
志愿者王鑫在教孩子们认识贝壳。王鑫很受孩子们的欢迎,都叫他鹿晗老师。事实上,依赖老师的不光是学生,还有家长。“家长不怎么操心。”数位老师反映,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并不敏感。在当地,大部分农民都是“半文盲”,而且基本不会讲普通话。藏语才是这片土地的母语。对于普通话,刚入校的学生只会一点简单的日常用语。“都是看动画片学的,像《熊出没》,小孩子都会讲句‘保护森林,熊熊有责’”。索朗白玛说。到了高年级,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已无障碍,但写作文仍是个老大难。“一句话反复说,还是词汇积累得少。”德吉卓玛希望孩子们能多阅读,加强积累。学校内的图书室有几架书,孩子们也爱来,可是快翻烂的总是固定的几本。校长索朗说,纯文字的图书并不太受欢迎,孩子们更喜欢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汉藏双语的书更容易读,而这些正是学校现在最缺的。德吉卓玛说,孩子们很少主动讲普通话,“会写,会说,不会用,要么不好意思用。”她在给五年级上语文课时,通常会使用汉藏双语教学,她觉得实现全普通话教学仍有困难,“有的东西不好解释。”
姆乡小学的孩子们都在雪域童年志愿者的带领下制作“树叶贴画”。如今,西藏已实施了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义务教育。姆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到县里读初中,或者报考其他学校。姆乡党委书记李志民表示,他更希望学生们能考上“内地西藏班”,开阔眼界,以后就读内地大学,再回家乡工作。“现在很像内地零几年的时候,‘公务员热’”。李志民说,很多在外读书的藏族青年都愿意报考家乡的公务员。在他看来,这些回流的人才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的本地干部,都是内地西藏班出来的,学校教师也大部分如此。”
姆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跳带有藏族特色的课间操。目前,姆乡中心小学的入学率为%。“出去打工的人多了,也知道不识字带给他们的困难。我们乡的入学率还是比较高的。”李志民说。“小学就是我们姆乡未来发展的希望。只要他们学得好,有成就,一定会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李志民说。
16:01“雪域童年”12年后重返日喀则支教,沪藏两小学结对共建
年雪域童年启动。“他们纯真的眼神,那里纯净的天空,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第一届“雪域童年”支教志愿者关东捷仍对12年前的日喀则之行记忆犹新。今年,“雪域童年”将再次赶赴日喀则,回到梦开始的地方。5月14日下午,在东方明珠脚下,随着一股清流注入冰山雕塑,由澎湃新闻与上海联通共同主办的第12届“雪域童年”公益支教行动正式启动。5月22日,支教团将出发重返第一届支教地——上海对口援建的西藏日喀则,对仁布县姆乡中心小学进行为期9天的支教行动。在本次支教中,上海市杨浦区开鲁二小将与姆乡中心小学结成“姊妹学校”,合作开展开鲁二小中医特色课程,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文化。开鲁二小教师也将随团赴姆乡中心小学实地联动。
15:51老师成了留守儿童最亲的人
“小孩子对老师很依赖,尤其是一年级的,老师很疼他们。”24岁的藏族老师索朗白玛说。她包干的宿舍有10个孩子,其中2个是一年级学生。刚来的孩子有的还会尿床,给孩子们洗床单、洗衣裤、系鞋带,成了这里再正常不过的事。
“孩子刚来想家,就叫高年级的亲戚陪他一起睡,慢慢就适应了。”德吉卓玛介绍,宿舍里高低年级的学生会结成对子,方便照顾,只要一个月,刚来的孩子就能学会自己洗碗、铺床。
入校后,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除了“六一”、“十一”两个假期,学生们周末也不回家,家长们会前来探望。“生病了,第一个就找老师。”德吉卓玛说,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还好,跟父母会有疏远,有事更愿意跟老师讲。”13岁的益西卓玛今年读五年级,她的爸爸也长期在外打工。“每年只能见两三次,夜里想爸爸就想哭”,益西卓玛说。爸爸偶尔会打来电话,“让我好好听老师的话,照顾好弟弟。”益西卓玛的弟弟也在学校读三年级。“家里生活不是很好,压力很大。”益西卓玛的奶奶生病在家,都靠母亲照料。益西卓玛很争气,成绩一直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放假的时候,家里人说希望我考上大学。”益西卓玛的语文考过98分,她最喜欢课堂上的“造句”。“造句”往往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老师会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一次,索朗白玛让孩子们用“统领”造句,有学生回答到,“孙悟空统领着猴子们打败了妖魔鬼怪。”但有时,孩子们的回答也会突然感伤。在德吉卓玛的课堂上,有个从小没有父亲的男孩子造句到,“我长大了要当爸爸”。
周末,男老师会帮孩子们理发。虽然从教超过10年,面对孩子们情绪上的波动,德吉卓玛仍有感到困惑和无力的时候。有段时间,班里有个男孩子整天发愣,她也问不出原因。“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会安慰。”后来,德吉卓玛才从乡邻的口中得知,这个男孩子的母亲刚刚因车祸去世。常年相处下来,老师和孩子们的感情十分深厚。每年春天,藏民们会“过林卡”,找片草地郊游、聚会。在六月底的“毕业林卡”上,老师和学生们常常为分别而流泪。惦记学生,已经成了德吉卓玛的习惯,“最担心孩子晚上从床上掉下来。”
15:49难以解释的“大海”和“桂林山水”
在食堂吃完饭,孩子们会自己洗净餐盘。德吉卓玛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藏地小学,语文、藏文、数学是三门主课。孩子们很喜欢语文课,可德吉卓玛的教学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对课文里的大海、桂林山水这些没什么概念。”德吉卓玛说,“讲布达拉宫还好,个别学生去过。但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风景、希腊神话,这些不好解释,学生也很难理解。”姆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孩子们最远也只去过县城。课上,德吉卓玛通常会用图片做展示。等家长来探望时,再让孩子用家长的手机去查。高原上的这片河谷,就是大多数孩子的全世界。而学校,则是他们成长的坚实堡垒。“你们喜欢学校还是喜欢回家?”听到这样的问题,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学校!”在他们看来,学校的饭菜比家里好,生活也更自在。“两套校服、食宿、教材、作业本、洗漱用具、铺盖,都是学校发。”姆乡中心小学校长索朗介绍到,现在每生每学年的“三包”经费为元,营养费为元。学校每顿午饭都能保证两荤一素,三菜一汤,另外还会随餐配发鸡蛋、牛奶、水果。自年西藏农牧区中小学开始实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起,在校生的“三包”经费不断提高。而在当地,农民的主要饮食仍是糌粑和酥油茶。年5月,姆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搬进了全新的教学大楼,这里配备了先进的音视频教学设备,还专门设有机房、图书室等。从前的平房教室,被改造成了现在的学生宿舍。当年2月,索朗刚刚到任校长。如今,经过两年的努力,学生成绩已经上升到全市中上游水平。可索朗仍有遗憾,“现在成绩好点了,就是缺乏开发学生思维的课程。”目前在校的25名专任教师中,仅有一人是专职音乐老师,音、体、美等课程还要依靠主课老师“兼职”。“他们自己会的也有限,一开学就教完了。”索朗说。今年刚从江苏来的内地老师丁华生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课外活动太少了,男生只能踢球,女生就是跳皮筋。”
13:42日喀则的留守儿童等待志愿者的到来
孩子们在新建的教学大楼中上课。澎湃新闻记者王乐图“刚来的孩子晚上睡觉会哭,想爷爷奶奶。”藏族教师德吉卓玛告诉澎湃新闻,她在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姆乡中心小学任教已有4年,这里的住校生有人,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仁布县是日喀则市的“东大门”,距离拉萨不足两百公里。其下辖的姆乡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人口不足户,多以务农为主。到了农闲的季节,农民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姆乡中心小学是乡里唯一的小学,在校学生人,大部分寄宿就读。学校30名教职工每人包干一个宿舍,陪伴10个孩子学习、成长。相较于远在外地的家长,老师成了孩子们最亲的人。“小学就是我们姆乡未来发展的希望。”姆乡党委书记李志民说。澎湃新闻与上海联通共同发起的第13届“雪域童年”公益支教活动今年5月将走进姆乡中心小学,志愿者招募正在进行中。“雪域童年”年启动,每年面向社会招募约10名受过良好教育并有专业特长的职业精英赴中西部地区学校支教,已先后走进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多地山区。
12:54雪域童年:与西藏日喀则的孩子一起上课
年5月25日,澎湃新闻“雪域童年”公益支教志愿者来到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姆乡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做一周的公益课堂教师。在这里,13名志愿者给孩子教授太极、诗词吟诵、卫生与健康、科学等课程,目的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澎湃新闻记者带大家走进高原,了解当地风土,与孩子们亲密接触。(现场记者:张成杰、史含伟,导播:刘亚峰,编辑:石轶君)
主编:高斌
审稿:多吉普拉
编辑:片多
来源:澎湃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