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国军破重围救出7千盟军,中国抗战的首
作者:diaoduoxi
编辑:Q先森
年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年头。
美苏已经卷入了大战,英国不再孤立无援。然而在远东,大英帝国仍不得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年1月底日军攻占马来亚,15天后新加坡陷落。日军正集中兵力对缅甸发起最后的猛攻。
英军的节节败退让丘吉尔万分忧虑。他数次给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发电,请求他同意把从中东战场抽回的两个澳洲师转调缅甸,遭到断然拒绝。
▲丘吉尔
柯廷总理并不认为缅甸与澳大利亚有什么关系,且对英军在南洋的糟糕表现抱以严重不信任。丘吉尔在回忆录中黯然写道:“缅甸如果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当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那么,这支“最成功”的抗日部队,在缅甸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缅甸,最后的希望
▼
缅甸自年代起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把它当作印度的屏障以及新加坡和马来亚殖民地的后方基地。
▲缅甸的地理形势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年2月,缅甸成为东南亚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地区,战略地位日益重要。
对日本来说,占领缅甸等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屏障,既能防御盟军从西面的反攻,也可以此为跳板,西进印度,直下中东,与德军会师;北上可进窥中国西南大后方,切断滇缅公路。
对于同盟国特别是英国来说,在丢失了太平洋沿岸的战略据点后,如再失去缅甸,就会失去在亚洲大陆的南翼屏障,危及印度的安全,动摇英国在亚洲的根基。
对中国来说,失去缅甸的代价更为惨重——滇缅公路这条唯一的抗战外援生命线将会彻底断绝。
▲滇缅公路路线图
因此,英国必须守住缅甸,作为保卫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必须确保缅甸,才能保住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和外援物资,并打破日军从西南包围攻击的企图。缅甸已成为同盟国与日本的必争之地。
危局,貌合神离的“盟友”
▼
年1月,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代表英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中英结成抗日军事同盟的建议,得到积极响应。国民政府立即组成军事代表团赴缅考察,并拟定了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确定中国军队的作战目的应将主力集结于缅泰边境,以确保仰光港。
为此,中国又作了进一步的准备,在昆明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筹划有关中英协调作战事宜。11月,中国军队第5、第6军等部向云南开进,准备动员入缅,与英军并肩作战。
然而,英国人对协防缅甸却始终态度消极。英国军方认为中英形式上的结盟就已足够;中国军队入缅助长缅甸人的反英情绪,危及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
▲二战时期的英缅/英印军部队
出于这种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英方一直以时机未到为由,阻挠中国军队入缅布防。中英在缅甸的军事合作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不协调的阴影,并给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年12月9日,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抵达泰国曼谷,立即部署对缅甸的进攻。14日,日军攻占缅甸最南端的维多利亚角,夺取英军机场,取得了空袭仰光的空军基地,开始对仰光、昆明及滇缅公路展开大规模轰炸。
接着,饭田祥二郎决定在年1月上旬发动地面进攻,首先攻陷仰光,占领缅甸南部,然后向缅北推进。第15军两个主力师团三十三师团和五十五师团开始集结待命,投入仰光作战的日军兵力约2万余人。
▲入侵东南亚的日军南方军士兵
与日军相比,驻缅英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英缅军第一师15,人、英印军第十七师18,人,加上增援的澳大利亚第六十三旅以及在北非威名远扬的“沙漠之鼠”英军第七装甲旅,英军总兵力在4万人以上,火炮和坦克的数量也占据优势。
然而,当进攻开始之后,英军却以惊人的速度溃败下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已跨过萨尔温江,突破仰光以东第一道天然屏障。
年2月9日,日军南方军向第15军下达了合围仰光,并准备北进曼德勒和仁安羌的命令。日军两路并进,迫使英印第十七师于22日向锡唐河后撤。
锡唐河是一条宽多米的大河,河上只有一座大桥。英军主力尚未撤至河岸,守桥英军即遭日军攻击,仓促间炸毁了大桥。这个乌龙举动导致英印第十七师陷入背水而战的绝境,被日军重创,仅有师长以下余人逃回后方。
开战仅2个月,英军未作重大抵抗即濒于崩溃,缅甸陷入危局之中。至此,英方阻挠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态度才有所改变。
丘吉尔于23日电告印缅战区总司令韦维尔:“我对你拒绝中国帮助防守缅甸和滇缅公路的理由,依然困惑不解。……我必须把美国人的看法告诉你,在许多美国人心中,中国同英国一样的重要。”
▲印缅战区总司令韦维尔
年2月,在英方屡次吁请后,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中国第5、第6军这才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同时以第66军作为总预备队,以卫立煌为司令长官(后改派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于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兵力约10万人。
此时,仰光的形势已非常危急,3月5日,曾指挥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亚历山大勋爵接任英缅军总司令。他在到任的第二天即下令弃守仰光,全军北撤。8日上午,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兵不血刃进占仰光。
▲亚历山大勋爵
仰光失守,使中国不仅失去了囤积在此处的大批军用物资,接受西方援助的途径也被堵死。更严重的是,缅甸南部大门洞开,日军得以向北直冲云贵腹地!
解救,仁安羌大捷
▼
日军占领仰光后,不待其后续增援部队到达,即开始分路向北追击英军。其中,西路以第三十三师团为主力,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进攻;日军南方军给第15军的指示是:“进一步抓住战机,以大胆果敢的作战,迫使曼德勒方面之敌特别是中国军队进行决战,务于短期内将其歼灭……在上述作战期间,要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带”。
▲年代的仁安羌油田
年4月14日,三十三师团进攻仁安羌的前锋击溃英缅军。下午2时,英军统帅亚历山大向中方紧急呼救,说他们在仁安羌以北被优势兵力的日军包围了,要求远征军迅速予以援助。
中国远征军命令孙立人指挥的新三十八师急赴解围。新编第三十八师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原为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隶属于66军。师主力于4月7日抵达曼德勒。孙立人的任务是曼德勒的城防,和英军的作战任务并无交集。
但是,当英军放弃仁安羌以南地区后,孙立人立即派、团开赴仁安羌以北的皎勃东布防,一方面策应英军,一方面也为保护曼德勒以西侧翼的安全。
当团抵达皎勃东时,英缅军军长斯利姆来到团部,给了团长刘放吾一纸作战命令:“致团团长刘上校:请贵团开至平墙地区。在该处,你将与安提斯准将会合,他将以所有坦克配合你。你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以北二公里处敌军。”
▲威廉?斯利姆,英缅军军长。后指挥英军在英帕尔战役大获全胜,官至英国陆军元帅。
刘放吾团长没有马上执行英国人的命令,他向孙立人报告了情况,孙立人又向罗卓英请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决定是:团由副师长齐学启率领前去解救英军,新三十八师的主要任务还是卫戍曼德勒。孙立人不愿意分散兵力坐守空城,他让副师长齐学启留守,自己亲赴前线指挥作战。
4月16日午夜,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从溃退的英军右侧超越,抢先抵达了仁安羌以东五公里处。此时,英印军第十七师等部队逃到了皎勃东,但英缅军第一师和第七装甲旅尚未北撤仁安羌。
日军第联队随即向仁安羌东北急速推进,彻底截断了英军的退路。被围的英缅军第一师和第七装甲旅,不但兵力达7千人,且装备精良。第七装甲旅拥有2个坦克团余辆坦克的强劲实力,可他们除了向中国远征军求援外,竟然别无他法。
▲日军在仁安羌用燃烧瓶攻击英军坦克
▲在缅甸丛林中被轻易丢弃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第七装甲旅作为英军精锐部队也同样束手无策
团领命后立即由副团长曾琪和英军的坦克队长一起在前侦察开路,团主力则向平墙河前进。18日凌晨,团3个营在英军12辆坦克、3门火炮的支援下,向日军阵地发动了猛烈攻击。激战到下午,日军被迫放弃阵地,涉水退至平墙河以南。
团与日军激战时,包围圈里的英军趁势突围,但苦战一天毫无进展。英国人消极作战的理由很奇特,不是缺乏弹药,也不是伤亡过大,而是没有水喝了。
日军退至平墙河南岸后,孙立人也赶到了前线。他评估了战场态势,认为河南岸地势很高,地形暴露,日军居高临下,我军处于仰攻状态;如果攻击失败,日军就会发现我军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这样不但无法解救英军,团也会陷于被围歼的险境。
▲抗战中后期的中国军队
因此,孙立人决定白天停止进攻,第二天凌晨时分发动突袭。但是,斯利姆坚决要求中国军队立即攻击,理由是被围英军根本坚持不了一夜了。
孙立人还是要求英军再坚持一下。并保证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这句话令斯利姆军长大为感动,他与孙立人郑重握手,“认为这是一种君子协定”。
18日晚上,孙立人和斯利姆一起研究第二天的攻击部署。孙立人主张从左翼攻击,因为右翼不但地形暴露,还侧背临河;但斯利姆坚持从右翼进攻,说如果从左冀进攻,包围圈里的英军易受炮火打击。最后,孙立人听从了英国人的主张,于当晚下达了攻击命令。
▲中英两军制定仁安羌解围作战计划
19日凌晨总攻开始,团悄然渡过平墙河,在仅有的3门英军火炮的支援下奋勇冲锋,迅速攻占当面日军阵地。日军拼死反扑,阵地三失三得,战况极其惨烈。
孙立人的攻击可谓惊险万分:他指挥的部队充其量只有千人左右,而日军的兵力比他多出数倍。所幸日军当时并未摸清中国军队的虚实,他们按照以往的经验,认定没有数倍以上的兵力,中国人是不敢发动这样的攻势的。但这是一次例外,日军被孙立人先声夺人的气势所震慑,逐渐撤退。
当中国远征军官兵攻占日军主要据点五〇一高地后,看见了包围圈里惊恐万状的英军。
▲团解围仁安羌
中国官兵首先把被日军俘虏的5百多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和英军俘虏释放出来,然后安抚了几乎崩溃的7千名英军官兵。还把缴获的1百多辆汽车和1千多匹军马交还给他们,然后护送他们安全转移到平墙河北岸。
孙立人指挥的团共有官兵1人,在此次解救英军的作战中阵亡人,负伤人。“仁安羌大捷”不但轰动全国,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战后,孙立人荣获英王乔治六世颁发的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孙立人将军
尾声:归国心切,锐不可当
▼
由于诸多原因,中英军队最终并未守住缅甸。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逃至印度。中国远征军也不得不分路撤退,其中由杜聿明率领的第5军所部被日军切断退路,辗转进入中缅边境的原始丛林,损失惨重。
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由此成为远征军唯一保存建制的部队。它与绕道胡康河谷退入印度的新二十二师所部3千人,构成了后来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
年春,孙立人担任由新编三十八师为核心组建的新1军军长转入缅北反攻。到年1月与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会师为止,中国驻印军共击毙日军33,人,击伤75,人,俘虏人,敌我伤亡的比例是6:1,日军缅甸方面军和第15军所辖5个师团基本被消灭。
▲全美械装备的中国新1军和新6军士兵
新1军缴获的日军文件上写着一句话:“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这是对中国远征军历时3年零3个月牺牲与胜利的真实写照。
-END-
冷热军事史更多好文,戳下面
▼
一木支队
制空权
长沙会战
司令部
鱼雷
敦刻尔克
基辅
莱尔德
斯大林
特拉法加
布汶战役
骑士堡
白起
岳飞
参合陂
军史迷的首选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zhjs/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