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与皮肤病你不得不了解的那些事
今年的梅雨季节尤其漫长,大家可能还没什么感觉,三伏天已悄然来临,天气越来越热,太阳也越来越毒辣,出门要是不注意防护,皮肤就被晒得发烫、变红,甚至慢慢变黑,想必大家都有亲身体会。
万物生长靠太阳,“常晒太阳,有益健康”,没错!它可以带给人们热量和温暖,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可以杀死病原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皮肤防御能力;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预防小儿佝偻病、骨质疏松;可以对抗压力,防止情绪波动,减少抑郁症的发生;还可以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如白癜风、银屑病等……故其深受老百姓喜爱,日光浴也一度成为时尚。
但是,过度的日光暴露又是多种皮肤疾病(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日光性荨麻疹等),特别是皮肤癌的致病和危险因素。
有关日光的一些硬核知识
日光由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
而对我们构成主要危险的恰恰是其中仅占6%的紫外线!!!
紫外线,根据其波长和生物学效应的不同可分为:
长波紫外线(UVA)(波长~nm)
中波紫外线(UVB)(波长~nm)
短波紫外线(UVC)(波长~nm)
因所有UVC和大部分UVB都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抵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超过95%为UVA,约5%为UVB。
紫外线有哪些危害呢?
UVB可穿透整个表皮,大部分被表皮所吸收,引起皮肤红斑现象,小部分可到达真皮。UVA又称“黑光”,可穿透表皮,大部分可达真皮层,并可作用于血管及其它组织,穿透性较UVB更深,对真皮影响更显著。
紫外线的危害
紫外线
UVA(长波)
UVB(中波)
UVC(短波)
季节
一年四季
一年四季、夏季为甚
被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可用于紫外线消毒灯——损伤DNA,杀灭微生物
穿透力
真皮
表皮、真皮浅层
玻璃
可以穿透
不能穿透
薄衣物
可以穿透
不能穿透
短期伤害
晒黑、光老化
晒伤、红斑
长期伤害
皮肤癌
皮肤癌
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可产生:
急性、短期损伤——晒斑、晒黑等
慢性、长期损伤——光老化、皮肤癌
1、晒斑又叫日晒伤、日光性皮炎、日光红斑等。
是正常皮肤过度接受UVB后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红斑最初于暴露后30分钟~8小时出现,12~24小时达高峰,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鲜红色红斑、水肿,重者出现水疱、破裂、糜烂,数日后红斑逐渐消退,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可自觉烧灼感或刺痛。浅肤色的人更易发生。
2、晒黑光照部位边界清晰的弥漫性灰黑色色素沉着,一般无自觉症状。
⑴即刻色素沉着:UVA照射后数秒钟内在光暴露部位皮肤可以出现即刻性晒黑反应,常呈灰色,持续10~20分钟,尤其多见于肤色较深的个体。由光氧化变黑和表皮黑素细胞黑化再分布造成。
⑵持续性色素沉着:色素沉着持续时间>2小时,颜色呈棕色,可持续至24小时。由原有黑素氧化而形成。
⑶延迟性晒黑:持续数周至数月,照射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可以导致晒斑敏感性略降低2~4个等级,
皮肤晒黑与遗传有关,肤色深的人更易发生。主要由UVA引起。
3、皮肤光老化长时间日光照射后光暴露部位形成的皮肤改变。
长期的日光照射会导致皮肤提前老化,这主要由UVA引起。
⑴日光弹性组织变性:日光暴露部位皮肤粗糙、松弛、变厚、变黄,出现明显皱纹,最常见于面部。
不做任何防护的卡车司机,28年后,左脸光老化日益加重!!!
⑵日光性雀斑样痣:光暴露部位浅棕色至深棕色的均匀斑疹或网状斑,常多发。好发于手部、前臂伸侧、躯干上部和面部。
⑶雀斑:浅至中度棕色斑疹,直径常小于6mm,发生于面部、肩部和手臂外侧等暴露部位。
……
皮肤光老化不仅有损容颜,还可能进展为皮肤癌前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病,甚至进一步发展、转化为皮肤恶性肿瘤,危害我们的健康。
4、皮肤癌
长期日光暴露与日光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黑素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高强度、间断日晒是皮肤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⑴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头面、颈、躯干上部和四肢等日光暴露部位,以面、颈部和手背及前臂最常见。老年人、浅肤色类型和慢性日光暴露者容易受累。一般为多发性红色或黄棕色干燥、鳞屑性、角化过度的丘疹或斑片,周围皮肤常有其它日光损害的特征,如萎缩、色素改变和血管扩张等。
它是皮肤暴露于紫外线的敏感指标,并且强烈预示有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可能。
⑵鳞状细胞癌:常发生在一些疾病的基础上,或由各种癌前期疾病演变而来。日光照射的累积是其重要致病因素,是长期紫外线暴露皮肤的常见肿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有关的癌前期病变包括日光性角化病、砷剂角化病、黏膜白斑等。
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好发于头皮、面、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早期可表现为浸润性硬斑,以后为斑块、结节或疣状损害,可迅速增大,表面菜花状增生,或中央破溃形成溃疡,基底部浸润,边界不清,周围往往充血,边缘污秽暗黄红色。易发生转移。
⑶基底细胞癌:也与过度日晒有关。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多见于室外工作长期日光曝晒者,好发于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以眼眦、鼻部、鼻唇沟和颊部多见。
早期表现为表面光亮的具有珍珠样隆起边缘的圆形斑片,常可见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还可见雀斑状小黑点,表面稍有角化,或伴有小而表浅的糜烂、结痂或浅表溃疡。临床类型多样,一般不发生转移。
⑷恶性黑素瘤:除肢端雀斑样黏膜黑素瘤外,大多数类型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有关。尤其多见于对过度日晒反应敏感的人群中,据统计,偶尔进行日光浴的人比长期户外工作者更容易发生恶性黑素瘤。
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在我国,多见于下肢,特别是足跖。早期表现为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或原有的黑素细胞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逐渐增大隆起呈斑块或结节,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高度恶性,死亡率较高,可以说是“癌中之王”。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皮肤损害,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重视起来,注意日光防护,尤其在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盛夏,只有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
日光防护小Tips
减少日晒预防日光性损害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日晒,限制紫外线照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防晒的意识。完全不晒是不太可能的,但应避免过度的日晒,而且应从儿童期做起。
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
尽量不要在正午时间进行户外活动,避免中午的日晒就避免了一半的紫外线剂量(中午时分为紫外线指数UVI最高的时段,春末和夏季是UVI最高的季节)。即使是阴天或多云的日子,甚至雨天、下雪天,也不可忽视。
合理选择防护方式、防晒类化妆品:
一般室外活动,出门可以穿防晒服、戴遮阳帽、口罩、太阳镜、打遮阳伞等,适当的穿着可减少曝光表面积,一般的织物对紫外线辐射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暴露部位更需重点防护。遮阳帽要宽边:帽檐>7.5cm;太阳镜要深色、够大:遮住眉毛和眼睛,伞要有涂层,才能起到防护效果。
上述遮挡防晒方式均不能完全避免日光。防晒类化妆品——防晒霜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加强防晒手段,可为皮肤增添一层隔离衣,增强防晒效果。
防晒霜有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之分。
物理防晒霜(无机防晒剂)——是利用光反射、散射原理阻止光进入皮肤,耐受性好,不易致敏,敏感肤质也适用,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缺点是不易涂抹,质地厚重,不透明,影响美观。
化学防晒霜(有机防晒剂)——是人工合成的,原理是吸收紫外线,质地轻薄、透明感好,但防晒成分容易被皮肤吸收,有一定致敏性,可能引起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
选择合适的防晒参数很重要
防晒指数(日光防护系数):SPF,一般代表防中波紫外线UVB的能力,数值越大,防日晒红斑效果越好。
PA代表防长波紫外线UVA的能力,“+”号越多(等级越高),防护能力越强,防晒黑的能力越强。
根据季节、天气、室外活动时间适当选择防晒参数SPF及PA值,以不刺激、清爽、涂抹后无明显不适反应为宜。晚上或在没有窗户的室内活动,不需使用防晒化妆品
SPF
PA
室内活动(可能受到UV照射的活动)
15
+
室外活动:阴天或树荫下
15~25
+~++
直接在阳光下活动
25~30+
++~+++
高强度UV:雪山、海滩、高原等,或春末、夏季阳光下活动
50+
++++
如活动涉及出汗或水下作业,还应选择能抗汗抗水的产品。
防晒霜涂抹时间、剂量和频率也有讲究:出门前15~20分钟就应涂好,每次涂抹量以1元硬币(或食指头)大小量产品均匀涂抹于全面部为宜,还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标准:2mg/cm2)。室内活动一般每4小时涂抹一次,室外活动每2~3小时涂抹一次,才能达到最佳防晒效果。
其他预防方式
如果必须要长期在阳光下活动,除了外在的防护,适当口服光保护剂可为肌肤穿上内在的隔离衣,减轻日光损伤。常用的光保护剂有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合理饮食,避免吸烟、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亦很重要。还要避免食用光敏性药物或食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维A酸类等,泥螺、苋菜、芹菜、香菜、无花果、芒果、菠萝、木瓜等。
上述有关日光与皮肤病的一些知识你get到了吗?总而言之,过度的日光暴露可造成皮肤损伤,长期的日光照射会导致皮肤出现光老化,影响容貌,危害皮肤健康,甚至诱发皮肤癌,危及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日光防护意识,并正确采取防护措施,还肌肤美丽与健康!
撰稿、图片
杨圣菊
审稿倪歌编辑
方劲松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taimama.com/rysc/7800.html